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2部分

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

「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姓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

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

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艹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製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曰的方式。今曰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讀力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未完待續。)

八宗第五彈續——書(後補)

歷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寫了各具特色的勸學詩,但朱熹的一篇勸學詩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寫成的。

相傳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流啊!”這時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裡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據傳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3;孟母勸學的故事孟子(孟軻)的母親為了使孟軻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織布時,孟軻逃學回家。她便生氣地把織布機上的杼(zhù)(即梭(suō)子折斷。斷了杼,織布就無法繼續。孟母以此教育兒子讀書學習亦同此理,不可中斷。

典故:孟軻(孟子)早年喪父,母親把家遷至離丈夫墓地很近的地方,以自己不凡的見識教育孟軻。由於家庭周圍是墓地,因此時常有人吹吹打打,奔走哭嚎,年幼的孟軻對這一切充滿了好奇,有時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