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他們的人際關係之中或者說建構他們的人際關係?消費的這種作用過程是否也同樣體現了消費的社會區分的邏輯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這種分化原則是如何體現在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呢?我們從調查中觀察到的具體個案著手進行分析。
由於聯絡和接觸較多,G6是我在田野調查中重點觀察與瞭解的典型,她是一個無論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都很現代的中產女性。與她常相伴逛街的是同一辦公室跟她關係比較好的同事劉,一開始兩人並沒有什麼太多的來往,只是出去逛街的機會多了,主要是兩人的消費能力、消費觀念基本沒有什麼差別,所以現在只要一上街,她們會相約一同前去。時間長了,兩人聯絡就比較多,時常打打電話,互相介紹一些資訊,交流一些看法。她說,這樣的朋友是生活型的,與工作中的那些同事朋友不一樣,跟她在一起,心情總是放鬆的。開始可能就只是談談哪個地方有了什麼新款式、新品牌,哪個店裡又開始打折了等等這樣一些消費資訊,時間長了,關係也自然而然地近了很多,談的話就多了,有關孩子問題、家庭問題、與老人的關係問題等等。G6說,她現在的很多朋友就是因為經常出去逛街購物,所以一起互相聯絡的比較多,至於其他一些朋友,由於因為消費觀念的問題多少會有些疏遠。她說,現在除了工作,就是生活,就是出去,可現在出去舉手抬腳都要花錢的。在與G6接觸的日子裡,發生了一件看似尋常但耐人尋味的事。有一次,她與辦公室的一位同事一起去市裡做頭髮,去的是一個比較有名的美容連鎖店“新之膚”,拉直加上染色以及護理每個人花了大概有五百塊左右。回家時,正好遇到了住宅樓下的理髮店的老闆,老闆問她花了多少錢。她說五百,老闆說她們是錢多了燒的,在他那只是一百多。她說,再便宜我也不會去他那裡做頭,看一看環境就讓人感覺不舒服。再說了,他那裡是一個自己開的店,好了罷了,不好了怎麼辦?而且他那裡的環境、條件、服務不怎麼樣,經常路過,有時會去洗洗頭,但正規的做頭髮基本上去的人很少。而“新之膚”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連鎖店,市裡面總共有十幾家,這給人的印象是非常專業、可靠,環境好,而且感覺就是上檔次,你就會對它很信任。在那樣一個土頭土腦的地方做頭髮,感覺很不好,別人一問你是哪裡做的,你說是那個破店,別人可能嘴上不說,心裡就是笑你了,“一個不上檔次的人”。
從G6的情況看,我們無法推斷出消費購物是她的社會關係的唯一因素,但可以看出,消費在她自己的生活中成為組織人際往來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甚至於比生產活動——工作還重要。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與生產在建構人際關係上存在一些基本的不同:其一,生產活動中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前定的,而不是自由選擇的,或者說只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選擇,這種關係中個體的自主性與自由程度都不如消費活動。其二,消費活動本身建構社會關係的基本方面固然與經濟基礎、職業性質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消費觀念方面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是內在的,因而其建立的關係可能更加持久;而生產活動中的關係建立本身包含了很多的個體外的因素,這種關係很可能隨著職業變動、部門轉變等因素而發生變化。其三,消費活動中結成的關係本身已經成為個體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成為職業、工作結成的生活圈的有效補充。而且,重要的是,消費作為關係整合的力量在其生活中已經開始表現出來,“理髮風波”則是直接體現。如果說她對“新之膚”的選擇表現了我們前面所述的消費空間的區隔的話,那麼消費中社會關係的區分表現得更為明顯:一方面,與G6一同前去的夥伴也是她經常外出逛街的同伴,如她所說,二人的關係主要集中在消費之中,雖然是同事,但工作中的聯絡很一般,二人的關係主要是在消費中形成的;G6與其樓下理髮店的衝突反映了不同階層消費觀念的區別,這種區別成為不同階層差異的主要方面;也對社會關係的親疏遠近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新之膚”同其他任何俱樂部形式的消費場所一樣,在那個社群附近,它的顧客多為中產階層家庭婦女,這樣的場合本身就是一種區隔,這是一種對不同收入、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的區隔。這樣的區隔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映,這種區隔空間成為同一階層人們的活動空間,成為他們建立社會關係的整合空間。
G6的“理髮風波”其實只是我們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故事之一,前文對於消費空間區隔的結果表明,區隔或者說消費空間的階層趨同性正在形成並加大。但這種消費空間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