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土山上被曹操團團圍困,淪為曹操的俘虜。

從初平四年到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總共度過了七年的戰爭歲月。他沒能實現他對陶謙的承諾,反而失去了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家眷,還有那麼多和他相濡以沫的朋友。

。 想看書來

從土山到郯城

從睢寧縣古邳鎮(下邳故城)往北二、三十里地,就是邳州市的土山鎮。據《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記載,曹操當年在這裡將關羽團團圍困,派遣張遼前來勸降。關羽便以三事相約:第一,只降漢獻帝,不降曹操;第二,兩位嫂嫂(劉備的兩位夫人),請給予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不得上門騷擾;第三,但知劉備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曹操猶豫再三,而後滿口答應,關羽遂降。因為此事不見於其他史料,有很多學者認為是虛構的。

土山鎮有關公廟一座,明英宗天順三年始建,公元2005年5月按照“原址、原貌、原格局”重建。我們在關公廟見到土山鎮文化站的王懷禮先生,問及關公廟的由來,他老人家竟然把《三國演義》的故事作為歷史資料講述了一遍,至於究竟何人在明英宗天順三年修建了關公廟,卻是語焉不詳。

我於是問:“老人家,您認為歷史上真有關公土山約三事嗎?”

王懷禮先生說:“怎麼沒有?《三國演義》對下邳、土山、泗水和整個徐州的描寫,與我們這裡的地形地貌大體上是吻合的。如果關公土山約三事是虛構的,怎麼會虛構得這樣真實呢?”

我吃了一驚,連筆都掉到了地上。

“如果《三國演義》所說的就是歷史事實,那麼陶謙當年拼死保衛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兒?”我有些怯生生地問他:“是下邳故城嗎?”

王懷禮先生說:“當年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兒?這也是我沒有弄清楚的一個疑問。在《三國演義》裡面,徐州就是徐州,下邳就是下邳,小沛就是小沛,彭城就是彭城。既然從下邳到小沛到彭城的地形地貌是真實的,那麼我就可以肯定,徐州不是下邳,而是另外一個城市。”

我眼前靈光一閃:郯城!對,就是郯城!當年的徐州城就是郯城!我為我的靈感而###,拉著徐國民先生就走。我準備趕往徐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查詢關於郯城的蛛絲馬跡。兩個小時以後,我終於在《徐州市志》中找到一條線索:“東漢時徐州治郯,領郡國五,為東海郡、廣陵郡、琅琊郡、彭城國、下邳國。”讓人疑惑的是,《徐州市志》沒有註明這條線索的出處。我決定立即退掉當天晚上從徐州至漢口的返程票,然後再連夜趕往郯城。

可是,徐國民先生不願意繼續走下去了。

“您怎麼啦?”我問。

“我有些累了。”他回答說。

我知道,他事先已經買好了當天傍晚從徐州飛往廣州的機票。我看著他,謝謝他陪伴我度過了兩天的三國之旅,然後送他上了去往機場的計程車。

“成老師,”他從車窗裡轉過臉來對我說,“您一路上的尋找究竟為了什麼呢?就算您找到了當年的徐州,又有什麼作用呢?”

我無法回答他,只好笑了笑,相約以後有時間再來談論這個問題。當天晚上,我趕到江蘇省最北部的新沂市,從那裡轉車來到山東省最南部的郯城縣。深夜23時47分,我收到徐國民先生的簡訊,他已經回到位於廣東省惠州市的家。

第二天早上,我滿懷期待地走上郯城的街頭,看到的卻是相當於南方城市八十年代的街景。它既不現代,看不到流光溢彩的高樓大廈;也不古典,看不到雕樑畫棟的古代建築;它是樸素而又整潔的,呈現出一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的生活面貌。這裡就是郯城嗎?就是陶謙當年拼死保衛的徐州嗎?我一遍又一遍地問我自己。

我四處尋找,沒有找到任何資料。我訪問過許多人,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那樣驚心動魄的三國故事。郯城縣的老縣長韓明林先生告訴我說,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這裡發生過一場地震,震級級,震中烈度Ⅻ度,中國歷史上地震烈度最高階別的地震,史稱郯城大地震。位於震中的郯城,山崩地裂,泉水井噴,城廓與村落頓時盡毀。受災最嚴重的李家莊,全鎮數千戶悉數陷落,幾無一人倖免。震區死屍橫陳,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之下,瘟疫肆虐,哀鴻遍野。地震影響到震中及周邊410多個縣,沂州(今臨沂)人無完宇,莒州(今莒縣)百里無存屋,有感半徑達到八百多公里,魯、蘇、浙、皖、贛、鄂、豫、冀、晉、遼、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