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雙眼道:“北越難民比我們想象中更貧窮,他們跋山涉水抵達難民營時不僅精疲力盡而且兩手空空,‘480公法援助’根本無法適用。”

“所以才稱之為難民。”

“是的,他們拿不出錢買糧食。”

“這麼說您的學生現在急需糧食?”

“局勢很明朗,很多人不願意在越盟統治下生活,想離開北越,但運輸需要時間;從河內到海防雖然只有75英里(120公里),但在沒有足夠交通工具和法軍享有公路鐵路優先使用權的前提下,可想而知這段路有多麼難走。

聚集在河內的難民已超過20萬,並且每天都在增加,把滯留在海防的難民算上,他和他的朋友們要養活至少50萬人。如果沒有或不能及時得到足夠糧食,那些難民只能返回各自的家鄉。”

曼斯菲爾德參議員將信將疑地問:“教授,您是說越盟會給他們糧食?”

費舍教授搖頭道:“這當然不可能,但他們回去之後可以秋收,只要有土地他們就能養活自己和家人。”

“自由之路”行動中的糧食只供難**輸和安置,在制定計劃時從未考慮過往北越運,曼斯菲爾德參議員意識到這是一個大漏洞,意識到如果沒有足夠糧食就不會有足夠人用腳投票。

“天啦,他們還能堅持幾天?”

“李動員儂族也就生活在越南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難民拿出儲備糧,再加上他之前為工業村計劃所準備的,大約能夠堅持6天。如果難民增加速度超過預計,或許只能堅持4天甚至更短。”

“該死的混蛋,他們制定計劃前應該徵詢下越南問題專家的意見。”

“說這些無濟於事,現在能做的就是補救。”

“我想我應該去趟白宮,教授,你最好儘快與主教大人溝通,不能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政府的效率上。”

“參議員先生,事實上來之前我已經與主教大人溝透過,他正在想辦法。”

“好吧,我們分頭行動。”

一直以來,美國新聞界對報道越南並不熱心。隨著日內瓦會議的結果公佈以及李為民邀請去河內、海防採訪的美國記者越來越多,越南問題終於出現在美國各大報紙的頭條上。

《紐約時報》記者迪爾曼、《紐約先驅論壇報》資深記者希金斯和《時代》、《生活雜誌》記者紛紛把目光集中到難民身上。

迪爾曼在報道上說:這些人已離開故鄉很多天,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藥品,只有離開北方的堅定信念!

美國天主教社群的報紙和雜誌全是有關北越難民的新聞,他們把越盟描述成歷史上對天主教徒最殘酷的迫害者。

紐華克的《鼓吹者》以“讓我們的人民離開吧!”為標題,描述越南天主教徒如何破壞越盟用鐵絲網圈起來的勞改營,逃往河內準備去南方的故事。

美國天主教徒豈能眼睜睜看著越南的兄弟姐妹被迫害,紛紛捐錢、捐衣服和奶粉,教會包下六架運輸機,每天都在往河內和海防空運。善款則存入東亞銀行美國分行,由工投公司在越南及越南周邊國家就近採購。

短短一個星期就籌集到500多萬美元善款,李為民別說堅持6天,就算堅持半個月都沒問題。之所以讓安德森教授向費舍求助,完全是為接下來更大的難民潮做準備。

國際紅十字會河內辦事處已加掛上一塊“難民救助聯席會議”的牌子,他坐在約翰-貝奇的辦公室裡,花美國人民的錢花得不亦樂乎。

剛簽署完給每個志願者每天支付30皮阿斯特的檔案,又抬頭道:“阮秘書,統計一下幾個戲班和電影放映隊一共有多少人,按照志願者的標準發補貼。西貢不是剛來了個嘲劇團(越南傳統戲劇)嗎,把他們也算上。”

原來搞慈善也這麼來錢,阮明秀徹底服了,接過簽完的檔案笑道:“好的,我這就安排人去統計。”

她前腳離開辦公室,前幾天從西貢趕來的總理秘書兼新聞官黃氏麗柳敲門走了進來,一邊翻看著新聞稿一邊彙報道:“民先生,下午四點的釋出會一共有四個內容:一是抗議遠征軍佔用公路,影響難民往海防轉運;二是抗議越盟破壞永安至河內的道路,給難民自由遷徙製造障礙;三是公佈昨天中午12點至今天中午12點的新增難民人數;最後公佈救援物資的使用情況。”

“光發新聞稿沒用,聯絡安德森教授和貝奇先生,請他們分別去法軍司令部和越盟代表駐地交涉。”

李為民頓了頓,又補充道:“通知新聞部,讓他們組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