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辭職方式支援學生的愛國行動。不久,離開了聖約翰的師生們另組了光華大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聖約翰“六三事件”,6月3日這一天也被定為光華大學的建校日。

三 北上京城(1)

宣統三年(1911)6月間,初夏時節。陳鶴琴的小哥鶴雲從報紙上看到清華學堂在國內招考的訊息。清華學堂是由用美國所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廷為選拔留學人才,在全國各省招考。按規定,凡年齡在15歲至18歲者皆可報名投考。初試由各省提學使主持,複試由學部尚書主持。這是清廷所舉辦的第三批選拔留美學生的考試。這時陳鶴琴已超過了19歲,經不住小哥和蕙蘭的幾位老同學的慫恿,他把年齡少報了一歲,終於報上了名。那時,浙江省報名的考生一共只有23人,主考官是提學使,姓袁,監考官是浙江巡撫增蘊。考試科目有國文、英文、算學。23名考生中取前十名,陳鶴琴位居第九,幸運地透過了初試。

過了幾天,透過初試的考生每人領了路費20銀元北上京城參加複試。杭州到北京相隔千里,路途遙遠,通常要經上海轉乘太古郵輪到天津上岸,再由京奉鐵路乘火車到達北京正陽門。正陽門車站與天安門遙遙相對,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全稱為“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這是陳鶴琴有生以來第一次出遠門,從前他最遠的地方只去過杭州。在蕙蘭同學楊炳勳、姚天造的介紹下,陳鶴琴住進了京城裡的仁和會館準備應考。考試分兩場,共進行一星期,頭場有國文、英文、算學,第二場有史地、科學。按考試的規矩,如頭場考試不及格,第二場考試就不能參加。參加考試者既有從各省保送的學生,也有直接在京城裡報名的,一共一千多人,座位挨著座位,考場里人頭攢動,可謂“百裡挑一”。開考那天,陳鶴琴早早就出了門,因為有了在蕙蘭和聖約翰打下的基礎和參加初試的經驗,他並不感到緊張。進入考場,站在那裡,定了定神。主持考試的是曾任清廷駐美公使館參贊、遊美學生監督、外務部左丞左參議、學部丞參上行走、遊美學務處總辦等職的周自齊。只見他高坐在臺上,頭戴大紅頂子,身著綢緞馬褂,端端正正,面色威嚴,桌邊擺著一本報考學生的名冊。負責唱名的官員高聲把名字一個個唱了出來,主考官用大紅銀珠筆在名冊上一個個做著標記。按點名的順序,學生在座位上依次坐好,隨著一聲帶有山東口音的命令,考試開始。

自1909年8月首次招考庚款留美學生,此次已是第三次招考,對考生要求,不僅通曉國文、英文,還須“身體強健,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曾受業於蕙蘭和聖約翰,又生性活潑、開朗的陳鶴琴,並不對此感到擔憂。頭場考試下來,一共取了160名參加複試,陳鶴琴位列第82名;複試下來,取了100名,陳鶴琴位列42名。考試結束後,陳鶴琴在同學姚天造的引薦下,找到了本地有名計程車紳範煙泰先生作保,終於被清華學堂錄取,成為第三批庚款留學生。

清華學校地處京城西北,原為清漪園和圓明園等幾處皇家園林遺址的一部分,相傳是清道光皇帝賜予其五子的小五爺府。某日,朝廷學部員外郎範源濂帶著隨從路經此地,抬頭望見乳白色的西洋式拱形石門之上,鐫刻著由軍機大臣、中堂尚書那桐手書的“清華園”三個大字。園中古柏林陰,亭臺樓榭,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穿園而過,宛若仙境。於是,範源濂上奏朝廷准予在此建校。這便是最初的清華學堂。

三 北上京城(2)

陳鶴琴寫道:清華學校原是一個某王公的花園。有荷花池,有假山,有溶溶的清流,有空曠的操場,有四季不斷的花草,有嶄新巍峨的校舍。環境之美,無以復加。《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6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六七月的北京,正值盛夏,城裡的氣溫很高,西郊就成了避暑的好地方。從城裡通往海甸、頤和園、香爐峰有一條大路,要經過西直門。在這條路上,趕路的馬車、驢車和挑擔子、推小車的人們行色匆匆,有去避暑的達官貴人,也有進城賣菜、打零工的鄉下農民;有去西山八大處、妙峰山朝奉的老人家,也有回孃家的新媳婦兒。由於距城裡較遠,清華的師生出校進城只能靠乘驢車、騎毛驢或步行。校園的旁邊就是有“萬園之園”之譽的圓明園。據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大火燃燒至清華園外時漸漸熄滅,有人說是園內有乾隆親書“水木清華”匾的靈顯之功。

流經園內的溪流源於萬泉莊引來的活水,而工字廳則是由一條彩繪木廊連成一體的前後兩排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