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5部分

中含蛋白質 64g,脂肪 2g,糖類 3g,同時還富含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如 epa、dha、牛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對維持機體酸鹼平衡、神經肌肉興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金屬元素(ca2+、mg2+等)的含量也較豐富。研究發現,鮑魚肌肉酶解物可以顯著提高小鼠機體運動耐力、應激能力和免疫功能,同時對學習和記憶有明顯增強作用。鮑魚肌肉的水提取上清液有很明顯的抗凝血作用,對增強家兔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有非常顯著的作用,這為鮑魚活血作用提供了佐證。還有人體所需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

第四百二十章 魚翅記載

乾隆《諸城縣誌》卷一二曾記載說:“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為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共鳴,認識其價值者逐漸增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記述說:“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可見食用魚翅之風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連宮廷膳食中也新增了這種原料,如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就記載:“先帝最喜用……鯊魚筋”。鯊魚筋,指鯊魚翅筋。成書於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魚翅視為高檔食料,按《金瓶梅》描寫魚翅,僅列入飲食,說明那時的一般人尚無從問津。《汪穰卿筆記》卷三曾探討魚翅。入清以後,魚翅作為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間以為上餚”。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魚翅宴席,《竹葉亭雜記》卷八記載說:“京師筵席多尚異味,……近日筵席,魚翅必用鎮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兩有餘。”

……

《水窗春囈》卷下記述那幫主管治理黃河的河廳官員,有清一代,魚翅一般都在高檔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無翅不成席”之說。然而,魚翅雖然名貴,但烹調卻頗費功力,只有技藝高超的廚人才能製作出的魚翅菜餚。為此,清代廚家各顯神通,不斷推出新型的魚翅菜品,魚翅口味,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烹飪特色。當時食界共推閩、粵魚翅,烹飪最良。如《汪穰卿筆記》卷三在論述魚翅製作時說:“顧庖人為此未必盡得法,大約閩、粵人最擅長,次則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雞四隻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雞鴨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極融化而漉取其汁。

……

魚翅為古代八珍之一,八珍雖有好幾個版本,但魚翅總能佔據一席,可見其在林林總總大美食中有鞏固的地位。最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魚商發現有利可圖,收為商品出售,魚翅才漸漸出現於宴席上。至明代中期,魚翅已為人們廣泛食用,各類書籍對魚翅的選料和烹製多有介紹。《金瓶梅詞話》中評價魚翅為“珍饈美味”、“絕好下飯”;《明宮史》有明熹宗喜食用魚翅、燕窩、蛤蜊和鮮蝦等多種原料製作的“一品鍋”的記載。南方各地尤其將魚翅視為珍貴烹飪原料,《本草綱目》記載:“(鮫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明熹宗之後到清代中期前無人在敢吃魚翅。這個是因為。熹宗起年號天啟,並且喜歡吃魚翅,恰恰與唐代李白的一首詩符合。

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嶽,採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

當時的風水師認為鯊魚為佛教護法神“摩羯”。吃魚翅是最不吉利的事情,而且熹宗起天啟年號、喜魚翅,寓意國破家亡,妻離子散、黴運連連。所以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