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滋養了《論語》,滋養了儒家學說。孔子的學說基本上是治國平天下的學說,這些人考上後拿了孔子的學說真的去做官,那麼無論在考試層面、文官選拔層面,還是官場實踐層面上,孔子變成了一個“大孔子”。這個孔子和原來的孔子是有距離的,他成了一個橫跨時空的驚人文化現象,這是人類歷史上沒有別人可比的。

我們為這個事情高興,但在心底裡,還是喜歡那個一路被人拒絕、一路自我安慰、一路唱歌彈琴、一路頗為狼狽的孔子。

顧炎武先生說:“仲尼,一旅人也。”顧炎武先生自己也走了很遠的路,最後終於體會到:孔子再偉大,在本性上只是一個旅行者,一個走路的人。這個稱呼很親切。由此可以慶幸,那個真實的孔子並沒有失去,還有人懂得他。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1)

‖餘秋雨:今天我想問大家:你覺得孔子對歷史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王牧笛:在我看來,孔子是後世讀書人的典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為人師表,垂範後世。當然,他的女性觀在如今應該被拋棄了。

‖費晟:孔子提倡一種以家庭倫理為基點和核心的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這是與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別之一,它和西方那種終極關懷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兩千年來所有的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都是以家庭為原點。

‖餘秋雨:你說得不錯。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擴大到整個社會結構。本來,研究社會結構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會關心,也缺少思考的資源。沒想到孔子創造了一個可親可愛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體驗的家庭生活方式當做一個象徵體,推而廣之,使宏觀政治問題變成了家庭問題的放大,使一般民眾也具備了思考的基點。後來孟子也用了這個思維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藉由普通民眾能夠感受到的境遇,來設想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在一般中國人看來,家庭的血緣倫理是自然的,難以動搖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關係之間有任何苟且。由此擴大,政治也漸漸變成了一種“自然倫理”。我覺得這是一項高明的理論策略。

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與農耕文明有關。農耕文明不同於海洋文明和遊牧文明。對遊牧文明來說,馬背是家,帳篷是家,遠方有水草,那麼遠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遠在嚮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遠不知道,因此可能回來,也可能永遠不能回來。中國的農耕文明是精耕細作的文明,從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式,非常複雜。它延續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講究倫理結構,有了這種結構才能完成生產的程式和財物的分配,才能協調彼此的關係。孔子找到了這個結構,並把它擴充來治理天下。他的邏輯結構是從修身開始來齊家,然後是治國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個起點,一個平臺。例如中國民間信奉的第一道法規是孝,把對父母不孝的人罵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脫離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這個關係推延到了君臣關係當中,也就是從“親親”直通“尊尊”,形成了整體的“治國”觀念。

這個觀念又進一步要求人們在社會倫理中“扮演”家庭倫理,構建一種簡單、嚴謹、快樂的儀式。這個儀式就是“禮樂”儀式。整個國家像家庭一樣和睦有序,充滿溫情和樂觀,而且可以有音樂、舞蹈、詩歌伴隨,這就是孔子的理想。

這個禮樂社會靠什麼支撐起來?靠君子。如果沒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點,缺少過渡的橋樑,缺少實踐者、評判者和監督者,無論是禮是樂,都缺少執掌者和引領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養成,看成是他的社會理想的核心構建。大家從他的言論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極大的熱忱在呼籲君子之道。

‖裘小玉:君子之道的內容很豐富,例如確定了君子的人際交往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現在仍有價值。孔子的中庸之道則給君子之道提供了行為準則,那就是中和,不能偏激,不能走極端。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2)

‖餘秋雨:對。但遺憾的是,當他的學說被皇帝們推崇的時候,皇帝們只是看中了他的以家庭推演出來的政治圖譜,全國就是一個家,我是家長,我的權威像天賦血緣一般不可動搖,所有的人都該像服從父親一樣服從我。

對於孔子學說的人格基礎——君子之道,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