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咬了塊魚肉,細細嚼了兩下,眼睛一亮:“不錯,沒有一點魚腥味,很香,還有水的甜味,好,很好,非常好!”
老頭一連說了三個好,評價也很到位,一看就是會吃東西的,牙口也挺好。
河邊沒有準備桌椅碗筷,大夥兒就蹲在地上,用手抓了荷葉包裡的烤魚,都是兩三指寬,一叉長左右的小白條,捏著魚頭魚尾,大啃魚肉。
小白條刺多,但是很細很軟,特別是這種個頭的,基本不用剔魚刺。
這些個小白條,已經不是河裡釣上來、籃子舀上來的,而是水空間“天池”裡最早養著的魚苗,不但沒有一點魚腥味,而且味道特別純淨、通透。
張嘴一咬,露出裡面雪白的魚肉,入口就是烤魚的香味,魚肉的鮮甜,還有荷葉的淡淡清香。
寧父他們從來沒吃過這樣的魚肉,口舌牙齒全面動員,手上小白條很快就只剩了魚骨頭。寧父忍不住連骨頭也嚼了一口,最後都給嚼得乾乾淨淨。
李永也嚼著魚骨頭,不知道是火烤得充分,還是水空間裡長大的緣故,小白條的骨頭又軟又酥,很容易嚼開,而且越嚼越香,特別是脊背、魚尾髓骨那一塊,嚼著特別的香甜,跟魚肉相比,又是另外一種味道,同樣讓人沉醉。
第一條魚吃進肚子,鐵老頭猛地拍了下大腿:“好東西,可不能沒有酒。”
說著,老頭屁顛屁顛就去拿酒,寧父也跟著幫忙,看來,他們不是嚐嚐就算,是要就此紮根,一起“野炊”。
人多也熱鬧,大夥兒一起動手,抬了桌子,拿了碗筷,在河邊重新佈置好桌椅。
雖然說蹲地上吃,更有野趣,畢竟要照顧倆老人,倆父輩的,地上溼氣太重。
不過,大家也都不願意坐下,還都站著,拿了盤子、筷子,跟吃露天自助餐似的,最後還是用手抓著吃。
小企鵝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跑了回來,站到桌子上唧唧亂叫,好像在說這些魚也有它的功勞。
鐵老頭拿來的是自己釀的黃酒,用的是精選糯米,純糧食釀造,在地窖裡擱了幾年,揭開罈子口,就能聞到一股子濃濃的酒香。
鐵老頭這裡只有喝白酒的小杯子,索性就用瓷碗,鐵老頭、寧父、李永,還有宋春春都倒了半碗,其他人喝李永包裡的“農夫山泉水”。
酸澀香甜,入口微醺,鐵老頭這自釀的黃酒,給李永的感覺比那個石庫門上海老酒還要好。
喝著黃酒,吃著香噴噴的烤魚,給人的感覺特別美妙,大夥兒都陶醉了,鐵老頭也話匣子大開,開始講敘他當年的“故事”。
年紀大了,也就這點愛好,話說李永就挺喜歡聽的,老人家的過往,往往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
鐵老頭在淞滬會戰那會,就當了娃娃兵,那時候還是國民政府的兵,參加了淞滬會戰,後來的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一直到後來的解放戰爭。
老頭確實參加過解放戰爭,不過他是國民黨的兵,還是個軍官,一直到解放上海的時候才投誠反正,給整編成為“解放軍”,後來又參加了抗美援朝。
老人的前半生都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後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和一些戰友在上海定居,*那十年,很多人的過往都給翻出來,他們因為出身的緣故,很是遭了許多磨難。
老人堅守墓園旁的這片土地,就是因為這裡埋著他的一個戰友,當年在戰場上曾經救過他的生命,因為投誠後選擇了退役,沒有再立軍功,就給鬥得特別厲害。
那會兒,老人幫不了自己的戰友,後來就選擇為他守墓。包括後來墓園徵地,老頭也硬頂了下來,才有如今這一片“世外桃源”。
聽了老人的故事,幾個年輕人也都唏噓不已,已經九十多歲的老人,他的經歷就是一部歷史,而歷史總是波瀾壯闊,給人滄桑的感覺。
老人自己倒是很灑脫,笑著對幾個年輕人說道:“我們經歷了歷史,你們何曾不是?只不過是你們身在歷史當中,自己沒有感覺罷了。”
李永他們笑了笑:“每天都生活著,還真不覺得咱們也在成為歷史。”
“當然是歷史,你們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不說別的,就說上海,那首‘春天的故事’都知道吧?‘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九二年南巡講話,浦東大開發,上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真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老頭聲音洪亮地說道,看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生活在這麼個角落,以及土地徵用的糾紛,而對社會產生不滿,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