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裡去獨處?獨處是一種淨化過程,需要時間,是給大腦充氧,是一種心理慰籍。
獨處對都市人是一種奢侈品嗎?周國平先生說: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怪不我的腰圍一天比一天粗,原來是忘了消化。不是我“貪得無厭”,而是生存使然。
有的人在交往中才能辨認自我,有的人只有在寧靜的獨處中才能辨認自我。原來,獨處才是我心靈的家園,才能認識自己的孤獨,認清自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巴頓傳奇》與《朗讀者》
週末,閒著沒事看了兩部影片《巴頓傳奇》、《朗讀者》。它們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關於愛情,生命,年齡……
《巴頓傳奇》講述的是一個生下來一副老人面孔的嬰兒本傑明,他剛出生就被父親送去了養老院,在那裡一對給人夫婦照顧他長大,並認識了1徹底改變他一生的女人——當時還僅僅6歲的小姑娘黛茜(艾利·範寧飾),她是來看望她的祖母的,她的可愛和純真徹底征服了“老男人”巴頓的心。而巴頓同樣真誠、清澈的心也感動了小黛茜,兩人之間的愛慕之心開始萌芽……長大後他們相愛,並且有個一個可愛的女兒,但巴頓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得更加年輕,終於有一天,他對黛茜說:我不能讓你將來撫養兩個孩子,最終在一個清晨,將所有的財產留給妻子後,他離開了。
《朗讀者》少年伯格在15歲認識比他大21歲的女電車售票員漢娜,情慾,或者是愛情,在15歲的少年伯格心中漸漸燃燒起來。在*時漢娜總是讓伯格為她朗讀,《荷馬史詩》、《帶小狗的女人》、《戰爭與和平》,在伯格的朗讀中,漢娜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那個夏天,是他們一生中最短暫最快樂並最終影響了後來歲月的時光。 不久後一天,漢娜突然不辭而別,8年後再次見到漢娜的時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納粹罪犯,她並沒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直到審判席上,漢娜不願提筆在白紙上寫下黑字做筆跡比較,並因此揹負罪名被判終身監禁時,伯格終於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漢娜為什麼不看他的旅行計劃,為什麼會在拿到選單時神色緊張,為什麼總是不厭其煩地聽他朗讀,漢娜是一個根本不會認字讀書的文盲,但她拒絕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過而終身監禁,也要隱藏她是文盲這個秘密……
愛情放在特殊的一個大背景下總是能讓人產生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和一種震撼的力量。當看到巴頓嬰兒般地在黛茜的懷裡幸福地死去,是那麼無奈,而又是那麼地幸福,他死在愛人的懷抱,嬰兒般地死去。黛茜呢,那份愛永留心底,無論他是什麼年齡,模樣……愛跟年齡、模樣等等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彼此相愛過;而《朗讀者》這是個類似戀母情結的愛情,在漢娜被判為終身監禁時,伯格是有了一絲怯懦的,他走進監獄的腳步停下了,又折返回去,他在猶豫什麼呢,為什麼沒有出來為她做證,也許是認為自己深愛的人終歸是有罪的,也許是怕自己的那段15歲的愛情曝光在老師和同學面前?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錄音帶,而漢娜呢,在即將出獄的前夜她腳墊著厚厚的書選擇自殺,她是對伯格的失望?還是對自己所犯下的罪惡懲罰?她做了時代的犧牲品,她是真實的,在納粹時代她固守自己的工作職責,卻犯下了罪行,但就如她在法庭上所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直逼人性最深處,她無疑也是歷史的受害者,這也正是這個《朗讀者》的閃光之處。
《昆蟲記》……閱讀筆記
這本書是去年的一次在地壇書市上購得,一直閒置在我的書架上。3月31日早上起來,上班前匆忙從架上拿出,裝入皮包,打算在上班路上的一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上看,聊以打發時間和認識這本書。
春天的北京,春意盎然,玉蘭花大朵地盛開,聽說櫻花也提前綻放,彷彿世間萬物都在趕著時間。公交車內依舊人滿為患,車堵異常。我坐在後排座位上,開啟書來閱讀。竟也有如鬧市取靜,喧囂與過往的車輛竟成了配角,我走入了昆蟲的世界。
作者是法國的法布林,書的背面是這樣評寫著:法布林的《昆蟲記》以其趣味生動的描寫和科學真實的內涵影響了無數人,它在文學和科學領域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大文豪雨果曾經讚譽它為“昆蟲學的荷馬”;進化論之父達爾文讚美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在人們漸漸遠離自然,自我封閉的今天,重讀這本自然經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