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哲學,根本不具備醫療價值。”
“中醫只具有文化價值,應該扔進博物館,而不是用來給人治病。”
“摸脈診病純屬迷信和巫術,科學發展至今,所謂的經絡穴位被證實根本不存在,中醫完全是結合心理學的騙術。”
“所有中醫能治好的病,全都是人體自身能自愈的,不是中醫的功勞。”
只有葉明雨知道,這些在中醫專業人士看來荒謬可笑的言論,將來會因為有心人士鋪天蓋地,洗腦式地四處刷貼而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接受和認可,從而對中醫行業造成嚴重打擊。
說到底,不過是華夏十多億人口的醫藥市場引起了某些境外勢力集團的垂涎,想徹底摧毀本土醫藥,完全佔領市場的陰謀詭計而已。
卻因為有組織,有預謀,有財力去運作而大範圍俘獲人心。
面對整個行業的衰落和被詆譭,葉明雨不可能無動於衷。
她從小學習中醫,對這個行業有著深刻的感情。
但不可否認,中醫這個行業,目前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中醫是個經驗主義的職業,除了個別極有天賦的人,幾乎都要經過幾十年的磨練,才能鍛煉出一定水平來。所以患者普遍信任老醫生,而不是年輕大夫。
如今是個快餐時代,年輕人沒有幾個能耐得住這種寂寞。很多學中醫的醫科生,後來往往都被現實打敗,轉了西醫。
另一方面,現在正規的中醫傳授方式是學院派,填鴨式塞入一大堆理論知識,但到了臨床上,遇到綜合性的情況,醫科生們只能照本宣科,很難解決到實際問題。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又只有學院派才具有考取醫師執業證的資格。
在鄉村或者十八線小城市尚好,對於非法行醫這事追究得不太嚴格,利益爭端也不大。只要到了稍微大一些的城市,若一箇中醫治療效果好,生意好,卻又沒有行醫資格,那是一舉報一個準。而正規醫院,為了不惹麻煩,也不可能聘用沒有行醫資格的人。中醫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了很窄小的地步。
也造成了一種現象,會治病的人,沒有行醫資格,有行醫資格的人,不會治病。
究其根本,是體制上還有待改進。
她算是填鴨式教育和師帶徒的經驗主義教育都接受過的人,所以體會很深刻。
其實兩種方式都沒錯,但學院派的填鴨式教育,只能作為經驗主義教育之後的補充。兩者先後順序倒置了。
就如同MBA課程,沒真正接觸過企業管理工作的學生,只會覺得那是一套繁瑣又空泛的理論知識,假大空。但真正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人,再來學習MBA課程,卻會覺得畫龍點睛,字字珠璣。
再有就是藥材的退步。
因為人為或自然原因,藥性減弱甚至發生改變,有些還沒被意識到,有些是意識到了卻還沒摸準具體劑量,也大大影響到了中醫的治療效果。
所有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一個結果,那就是中醫的衰落。
她無法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眼睜睜看著這個行業凋零滅亡,最終埋沒於故紙堆裡。
那麼,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證明中醫的療效,拉回民眾對這個行業的信心。
她給所有診治過的病人都打了電話,希望他們能在方便的情況下,公開發聲,證明中醫的療效。
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是社會上比較有名望的人士,話語權和影響力都不小,他們的話,比一般人更能取信於公眾。
其中,郭家在葉明雨還沒開口之前,就主動來問了她,是否需要他們來幫忙證明她的醫術。
這讓葉明雨有些感動,發現她被質疑,他們是最先表態願意維護她的。
葉明雨原本並不想把這事弄得天下皆知,但如今已經是關係到整個行業興衰存亡的時刻了,這個行業需要有影響力的人來作為代言者。
她記得前世看到過一個新聞,反中醫潮風起雲湧時,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中醫,公開在鬧市免費給人治病,開好藥方讓病人自行去買藥,不收取任何費用。
據人們反映,療效很不錯。
現在想來,這也是這個行業的堅守者們,在以自己薄弱的力量為這個行業發聲吧。
只是,他們的聲音終究太微弱,那位老中醫堅持了兩年多,也僅僅是某天在當地影片網站的新聞上佔據了一個小小的豆腐塊,甚至連評論都沒幾條,就再無人關注了。
論天然優勢,沒有人比她此刻受到的關注更高。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