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對這種事情聞所未聞,甚至無法想象。事實上,他在那天投了贊成票。他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生,所以從不擔心公開分數。恰恰相反,他擔心,如果不說明分數優秀、名次靠前,將會影響自己未來就業的機會。讓他驚訝的是,那時候美國大多數商學院已經採取不公開學生成績的制度,更讓他驚訝的是,他畢業之後幾次應聘,人家果然不問成績,而且這個制度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就業。這時候他才發現,分數在一個學生未來的道路上,真的不能決定什麼。這同韓在中國積累的那些教育經驗,真有天壤之別。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教育文化是一種“排隊的文化”,這一文化後面包含著兩個東西:
1。大家都必須遵循同一標準——分數。
2。大家都想得到同一個東西——大學錄取通知書。
高考前的三個月裡,“排隊的文化”放射出最耀眼的光彩,你不僅要知道你在班裡是第幾名,以及在學校裡是第幾名,還要能夠計算出,你在你居住的城市是第幾名,甚至在全省是第幾名。然後所有的父母都帶領他們的孩子醞釀“志願”。志願表上有十五欄是空著的,所以在理論上你可以填寫十五所大學和專業。這時候,“名次”讓人興奮也讓人悲傷,而且無論多好都不能讓人心安。如果那“名次”能夠上一所普通大學,父母會想:為什麼不是重點大學呢?如果能上一所“重點大學”,父母會想,為什麼不是清華北大呢?如果能上清華、北大,家長會想,還有那幾個最熱門的專業呢,還有哈佛麻省呢!
可是在美國,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庭,衡量一個孩子的標準都是很不同的。有些家長注重孩子的數學,有些家長注重孩子的演講。有些學生畢業後去了哈佛麻省,大家都知道他很好。有些學生去了一般的大學,大家也不覺得他有什麼不好。有些孩子不想上大學,父母不會強迫他上。美國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個A就會覺得很光榮,可是中國家長要孩子全部都是A,才會說你好。那些在美國讀過書的“微軟小子”,有一個共同的經驗: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績是第幾名。等到他們成了父母,又從來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第幾名。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朱麗葉和她14歲的兒子沃倫這裡來。
有一天,有個中國記者告訴他們,在中國,學校有時候會把學生的成績排出名次表,張貼在牆上,這位美國母親聞聲驚訝不已:“怎麼會這樣呢?”
沃倫:“不管學習好不好,每個學生都應當是平等的。”
朱麗葉:“美國的學校鼓勵你和自己競爭,比你自己更好,不是和別人比。我們在愛爾蘭的時候,那裡的學校就是鼓勵學生超過別人,這也許有點像中國。”
記者:“你在班上比其他學生小兩歲?”
沃倫:“對。”
記者:“有沒有人說你是神童?”
沃倫:“沒有。我也不希望別人這樣說,大家都是平等的。”
記者:“有沒有人欺負你?”
沃倫:“沒有。”
記者:“你知道你的成績是第幾名?”
沃倫:“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記者:“老師有沒有說你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沃倫:“沒有。我的老師從來沒有說我是榜樣。”
朱麗葉:“我也不希望他是榜樣,如果他是最好的,那麼就會有另外一個學生被用來做比較,這樣不利於那個學生的自信。比如,你在學習畫畫,一個老師拿來‘蒙娜麗莎’,然後對你說,你看人家畫得多好,你畫得不好。這有利於學生學習嗎?”
這種想法在美國的教育中是很自然的,但是那些到美國去留學的中國學生,都會對美國學校的“不排隊”感到意外。李開復在70年代初期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就發現“美國的學生沒有排隊的概念,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分數,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大約十年以後,張益肇在美國讀高中,也有一番感受,和李開復完全一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排隊的文化(2)
我們這些華人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讀好書。可是美國的學校裡幾乎不存在“排名”的概念,美國父母也沒有“名次”的感覺。這種資訊根本就不存在。美國學校一般會把學生的成績做成一個曲線圖,比如100分的有幾個人、90分以上的有幾個、80分以上的有幾個。你看到這個曲線,就會知道自己大概的位置在哪裡。每個人的分數只給個人,別人是不知道的,學校把成績單給家長,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