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這故事讓我有一種感覺,五味俱全。第一個反應是欣慰,我甚至想到,即使這本書只有她一人讀過,我就算沒有白寫。但我知道,我從來沒有想要慫恿所有孩子走上天才之路,甚至對於“不考上清華不罷休”這樣的想法,我也不能完全贊同。我勸她不一定非上清華大學,說了很多“只要盡力,結果並不重要”之類的話,還告訴她好大學有很多,可她執意不聽。這時候我才明白,一本書居然會對讀者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連作者本人的阻止都無濟於事。

《追隨智慧》這本書是在2000年秋天出版的,裡面寫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裡一群中國人的故事。從那時以來,常常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來找我討論此書。大多數人都說他們從中受到鼓舞,但是自從接到楊雪的電話,我便隱約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疑問,這疑問又由於我兒子的一席話一下子清晰起來。當時我正在把一大堆關於這本書的評論整理成冊,兒子走進來,隨手翻了幾頁,帶著幾分敬而遠之的口吻說起他對“微軟小子”的看法:“這些人都是人精,不是人。”

我對他的話有點好奇。老實說,《追隨智慧》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寫的。他那時也是高中學生,酷愛電腦,於是我就希望他能像我見到的“微軟小子”一樣優秀,還想象他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電腦科學家。我告訴他,我要寫一本他愛看的書。他也的確愛看這本書,看了好幾遍。我知道他對書裡的人物已瞭如指掌,於是慫恿他繼續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人很‘牛’,但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特別‘牛’。”他說,“他們不代表普通人。他們的嘴裡動不動就是人才,可是這種一定要人家當人才的想法,就是讓人太痛苦,而且一家子都跟著苦。有的人想要出類拔萃,有的人只想做個普通人,有個穩定的工作,過一份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按現在的標準,這樣的人就叫沒出息。所以中國的孩子是當人才痛苦,不當人才也痛苦。”

聽到這番話的那個瞬間,我有點失望,但我很快發現,兒子的話是對的。中國的教育體系的確很像一條製造工業品的流水線,大家都遵循同樣的程式、同樣的標準,走進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來的孩子卻都一模一樣,否則就不發給你大學文憑。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製造汽車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兒子和楊雪同歲,兩個人一個在大都市裡,一個在偏僻小城,一個是男孩子,一個是女孩子。他們對於同一本書的反應都很強烈,但卻如此不同,指向兩個極端,儘管都有把問題誇大的傾向,但在他們的同齡人中卻有代表性。於是我開始反省,回過頭去重新研究微軟的那些年輕人,到現在兩年過去,我可以說,我已經有了結論,就在本書中。

讓我們更優秀。這是教育的主旨,看上去天經地義。

誰都想要優秀,這是楊雪的夢想。

但是,還有比優秀更重要的,那就是“我自己”,這是我兒子的夢想。

我希望這兩個夢想,而不只是一個,都能成為現實。

我們沒有能夠更優秀,往往不是因為我們天生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我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聰明,總是按照別人的標準使用自己的聰明。

我們即使優秀了還是不快樂,那基本上還是因為,我們總認為“最好”的含義就是戰勝別人,而沒有想到真正的最好是“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2003年3月20日,我開始有了這個想法。當時我和凌小寧閒聊,給他講了楊雪的故事,也把兒子的話告訴他。他沉默片刻,然後說:“我總是對我的兩個兒子說,你不需要成為最好的,你只需要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小寧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總工程師,也是我哥哥,比我大一歲,童年時期我們形影不離。家裡兄弟姐妹四人之中,他並不比別人更聰明,但他個性最強。對於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他認為那不一定是好東西,可是他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著。10歲那年,他想買一雙冰鞋,是一雙嶄新的速滑跑鞋,媽媽也許是覺得那鞋太貴,只答應給他買一雙半舊的花樣冰鞋。別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麼號啕大哭,要麼不再堅持,但是小寧一聲不吭,突然跑開,回來的時候手裡多了一個錘子和一把釘子。他走進父母的臥室,還是一聲不吭,揮起錘子,把釘子一根接著一根釘進床頭的木架,直到媽媽答應他的要求,才停下來。多年以後他長大成人,每天上班下班,卻沒有手錶。那年代手錶在“三大件”中名列第二,大城市裡人人想要,但是小寧無動於衷,媽媽要給他買塊表,他不要,還說“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