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韃看罌�⑶�蠐衷黽恿撕�舷嫖骱禿�倍魘┝礁鐾良頤繾遄災沃萸�頡�
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著名的《論十大關係》中就強調,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佈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第一部分 第64節:制衡(6)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鄧小平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即到20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全國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到20世紀末,中國東部地區由於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援,現代化建設迅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人們普遍過上了小康生活。而西部地區由於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並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
中國西部12個省區的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1999年末,西部地區總人口約3。65億,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9%;西部天然氣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64。5%,水力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82。5%。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西部12省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3,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
東西部經濟差距誘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西部地區的鉅額社會需求與極低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導致市場供需不匹配,制約了東部地區產品的內銷。同時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發源於中國西部的以洪澇災害、沙塵暴等為主要特徵的環境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西部老百姓只能透過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大規模初級開發來獲取利益,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技術和意識去改善環境問題。另外,在這一段時期內,西部國有企業大量破產、兼併,導致國有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加之“三農”問題日漸突出,群體聚集事件時常發生,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突出的問題。
按照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進入21世紀後中國開始步入第三步戰略目標階段,與其他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任務更為艱鉅。不解決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生態問題,也就沒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西部地區資源、能源、廉價勞動力供應的基礎上,東部地區在20世紀末已經實現了“先富起來”的目標,內地顧全了東部建設的這個大局;當西部地區已經再無力支援東部地區的發展,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先富地區的繼續發展時,也就到了全國尤其是東部支援西部發展建設的這個“大局”了。
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中國政府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後,2000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總理朱鎔基擔任組長。隨後在西部地區開發工作會議上,確立了一個時期內西部開發的工作重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拉開了帷幕。
為體現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重點支援,2000年11月,國務院制定印發《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規定從2001—2010年10年之間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各項政策措施及其細則。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遊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提出西部大開發總體戰略目標是:“力爭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到21世紀中葉,要將西部地區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2000年當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寧西鐵路、渝懷鐵路、重慶輕軌、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