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3部分

戎馬一生,舉著長水大旗的他曾在大陸澤戰場上踩下腳印,整個天下都有他的馬蹄。

馬越跪坐在他的御駕中,五匹涼國最雄健的駿馬披著黑紅色的輕型甲冑,朱櫻迎風而擺。

六丈高的華蓋以七重精鐵製成,不著絲毫羽飾,七十二顆小鑾鈴當風吹起時帶起清脆的響聲,好似宮商角徵。

人們常說,草莽出身的涼王殿下穿不慣達官貴人的綾羅綢緞,但這一次他必須配足了這些東西……以示正統。

檄文中說涼國大軍出動是為了勤王,可當今天下早就不吃這一套了,對這事稍微上心一點的都知道。

他要去勤皇!

這一次他沒有拔劍,因為他根本就沒有佩劍,他只是換了個舒服的姿勢,盤起雙腿身體前傾,用手臂撐著左膝,抬起右手輕輕向著東邊的方向擺了一下。

刀劍出鞘的清脆響聲在耳邊響起,兩百名涼國最精銳的覆甲王騎抽出弧刀,在親軍首領的指揮下在涼王鑾駕旁策馬狂奔,高聲喊出軍令。

“涼王有令……出征!”

軍令在隴都城外響起,三萬東州兵整甲列隊。

“涼王有令……出征!”

軍令在隴關以西傳徹,氐人勇士攥緊磨礪後的戰斧鋒芒。

“涼王有令……出征!”

軍令在張家川蕩起迴響,最後一架石炮支架裝上馬車,雄健的男人揚起馬鞭的輕響。

“涼王有令……出征!”

軍令在金城羌部響起,高山上奔下騎著犛牛的西海羌,臉頰通紅的騎手在路上便解下皮襖披在胯間。

從隴關到金城,數百里之地皆為涼王之兵勢,皆尊涼王之號令,甚至在個人意志之下的一草一木都悉聽尊便。

馬蹄踱步濺起的新泥在謹遵號令,滿載糧草的麻袋在騎夫的馬背上高喊著遵命,高山雪原健壯的犛牛的長毛帶著凜冬的氣息飄蕩著但憑君意。

黃河北岸,魏郡。

關羽策馬向前,睥睨天下的名將彷彿目空一切,擎著追隨多年的長刀望向遠方天水一色的岸邊,揚刀沉聲說道:“冀州軍,前進!”

涼**中,涼地大多兵員皆為新兵,甚至超過半數的兵馬都沒見過血。而冀州軍,則是最驍勇善戰的州域兵馬。

滅公孫瓚,安定冀州,斬劉和,奪取幽州……這支兵馬可謂身經百戰。

關雲長從不擔心失敗,因為關雲長從不失敗。

一千七百艘快船,冀州的兵,冀州的馬,以最快的速度運送至對岸。

朝廷最多的兵馬都部署在潼關沿線以及守備河東,在滎陽這塊土地上本就無多少兵馬駐守……這些穿著紅衣紅甲的漢軍將士只能在見到接天連地的涼國旗幟之後毫不猶豫地向西逃竄……聞風而逃。

朝廷將軍夏侯淵在搶奪潼關一戰射死涼國宗室馬宗的事情早已人盡皆知,為此而感到心慌的可不僅僅是洛都的皇帝與曹丞相,這些漢朝邊疆的駐防軍士遠遠比他們要感到害怕。

沒錯,漢朝邊疆。

儘管在明面上,人們都知道,漢朝的邊疆北抵彈漢山鮮卑王庭故地、西至貴霜邊境、東越蓋馬大山、南至夷洲諸島。

但是誰都清楚,那些土地的實際掌控者並不屬於洛陽皇宮裡的小皇帝……那些土地可能是涼王的,可也可能懸掛著孫氏的大旗,從實際意義上來看,整個河南尹,即是朝廷的京畿,也是漢朝的邊疆。

這些邊防守將可不希望自己與關羽那樣威名赫赫的將軍對陣。

說來也是,這年頭真有本事的都已自尋出路,或另仕諸侯,或自立為王。倒不是說朝廷也沒有忠志之士,只是自從袁氏一脈士人斷絕,那些活躍於先帝時期的大族大多隻覺前途灰暗,皆退隱山林之中做一閒雲野鶴不問世事。

涼字大旗飄蕩在黃河南岸,滎陽的漢軍兵馬便已經向西撤走,留下一座一萬戶人口的小城,鬚髮斑白的縣尊拜倒在門口,迎接涼國天軍。

只求……兇狠成性的涼國鐵騎不要傷害百姓黎民。

大人物的南征北戰,可百姓何辜?

關羽不是會縱兵搶奪的那種將軍,儘管以戰養戰已經成為戰場上的通則,但涼國的發令使得這種兇蠻的掠奪有了一種更加規範化的手段。

按丁抽糧稅。

一丁半石,攻下的城池一次性募集到足夠的糧草,然後繼續向下一座城池進發。

儘管這一樣對百姓來說是沉重的壓力,但至少能保全下他們的性命。

但面對大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