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很期待大漢的匠人們在將來的日子裡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
“傳令甘寧轉道入青州,命徐晃據守琅琊國,屯糧於青徐邊境……杜伯候,青州就交給你了,等甘寧來了讓他一同加入港口的修築與海船的改進,演練海戰準備與江東軍的決戰!”
時至秋日,馬越準備離開青州返回隴都,此前他已經召集了涼國境內的大匠在隴都書院聚集,準備在隴都城外開始一場為期半年的大研發,為涼國將來的工業基礎奠定契機。
杜畿拱手應道:“殿下放心,臣定不辱海軍之名!”
“管承,你要為孤操練好青涼武卒,將來的大戰中少不了你們建立功勳的時刻。”馬越對著管承說道:“你也不希望自己僅僅止步於偏將軍吧?”
偏將軍是個多大的官職?最小最小的將軍位,若放在先帝在世時,再小的將軍身份也是獨步天下的,就是在洛陽頂著將軍位都能橫著走,但是現在……隨隨便便,哪裡還能沒個將軍?單說涼國便有數十名將軍,更不必說朝廷了,朝廷帶兵兩千的都要有個雜號將軍位,不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帶兵的。
“諾!”
管承的話不多,人卻非常牢靠,點頭應諾從不會說什麼花哨話,只是低頭悶聲將事情做好。
因為這個優點,讓馬越非常賞識這位海賊頭子出身的將領。
“若江東軍有入駐徐州的意思,不好猶豫,直接出兵不必等我指示,一切可由甘寧做主,你二人為輔。若兵力不足可由冀州關雲長派遣兵馬前來支援,但是注意,你們可以知道還有援軍,但不要太早給江東軍勢力龐大的感覺,要盡力拖住江東更多的人馬加入戰場!”親隨小聲彙報啟程的車駕已經備好,馬越再度對杜畿說道:“我走之後,對徐州大族的招攬不要停止,加大力度幫助賈穆溝通各氏,要為涼國爭取民心……還有,照顧好擎兒。”
說罷,在青州眾將的拜禮下,涼王鐵騎在城外整軍列隊,馬越踏上了迴歸隴都的路。
第五十五章 匠人大典
馬越非常喜好集結匠人聚在一起。
前些時候,因為程立、梁鵠、蔡邕三位涼國老者的病情,馬越徵集了華佗與張機在內的天下名醫於隴,數不盡的醫道聖手在涼國境內講學、著書,上萬人的食宿皆由國內賦稅一手承擔,一連就是近一年,至今都沒有停止。
集思廣益的代價是巨大的,這相當於多養了近萬騎兵,巨大的花銷帶來河隴之地的醫藥水平有了具體的體系與長足的進步。
這個時代什麼是名醫?
在一郡一縣行醫講學,輕輕鬆鬆治癒跌打損傷或是刀兵創口,那便是名醫了。
這個時代什麼是神醫?
神醫的難度就要來得大得多,要治得好別人治不好的疑難雜症,更甚至要遊走四方妙手仁心。
能被稱作名醫的人也就僅僅幾十個,神醫更是不過寥寥幾人,很多病症甚至是古書都沒有存在的,那麼解決方法是什麼?
聽天由命!
有些運氣好的醫匠能夠得到一冊醫書,從而學習到一些系統化的醫術。但更多的鄉里遊醫根本沒有傍身的本事,僅僅會治一點跌打損傷罷了。
從全面的角度去看,此次涼國醫匠大典的好處便可以預見了。
在後世,這個時代的名醫最出名的當屬華佗,不過在如今,還是做過南陽太守的張機聲望最盛。
發明麻沸散並擅長為患者開刀根除病灶的華佗此時尤屬離經叛道,在醫師之中並不是那麼受歡迎。
不過由於病臥榻上的程立對華佗非常推崇,在醫匠中如今也有了很高的地位。
早年間程立曾經見過馬越鋸掉傷兵的病腿,也曾割開皮肉糾正骨頭。因此這位權勢滔天的老涼國相對於華佗的行為,也就是馬越口中的‘外科手術’非常信任,甚至專門為其在隴都書院開設醫匠學科,準其開館授徒,與張機共任書院醫科首席講學。
而如今,涼王尚在歸隴的路上,便已經命人飛馬傳至各州各郡及各地書院,徵召鐵、木良匠前往隴都,堪稱‘匠’門大典。
涼王一封信,匠人千里行。
木匠與鐵匠的遠行,可不像醫匠揹著藥簍攜著僮僕酒客上路那麼容易。一名鐵匠要離開自己的地方前往隴都,至少要帶一架牛車,裝著自己的工具緩緩而行,更有甚者家裡不過有頭耕牛,乾脆就拖家帶口地朝著隴都前行了。
古人鄉土情結非常嚴重,若非日子過不下去,人們是很少願意離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