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銷燬它現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鄰國也這樣做的話??
德國願意同意任何莊嚴的互不侵犯條約,因為它並不想進攻別國,而只想謀求安全。
這篇演說,還有不少溫和的辭句和熱愛和平的表白,使得憂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驚又喜。德國不要戰爭。戰爭是“瘋狂透頂的事”。它會“造成現有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崩潰”。納粹德國並不希望把其他國家的人民“德國化”。
“上一世紀的心理狀態使人們認為他們要把波蘭人和法國人變成德國人,這種心理狀態同我們是格格不入的??法國人、波蘭人和其他國家的人民都是我們的鄰人,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改變這一客觀現實,否則,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其中有一個警告。德國要求同所有其他國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別是在軍備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國寧可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但是在西方世界同聲慶賀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講道理的時候,這個警告沒有得到注意。倫敦《泰晤士報》也認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駁不倒的”。工黨機關報倫敦《每日先驅報》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話。保守的倫敦《旁觀者》週刊認為希特勒已響應了羅斯福的呼籲,這個姿態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在華盛頓,據德國官方通訊社引述總統的秘書的話說:“總統對於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議感到很鼓舞。”
從這個性格暴躁的納粹獨裁者口中出來的,竟不是如許多人所預料的強橫威脅,而是甜言蜜語,全世界都給迷住了。而在國會中,甚至社會黨議員,那些還沒有被投入牢中或自行逃亡的議員,也沒有一個表示異議,都投票贊成希特勒的外交政策演說,使得國會能夠一致地予以透過。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並不是空口說說的,當10月初看到協約國堅持要在8 年之後才肯把它們的軍備降低到德國水平的時候,他就在10月14日突然宣佈,由於其他大國在日內瓦不肯給予德國平等待遇,德國立即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與此同時,他採取了其他3 個步驟:解散了國會,宣佈他將把他的退出日內瓦會議的決定交付全國公民投票來認可,最後命令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將軍向軍隊發出秘密指示,如果國際聯盟採取制裁行動,就要抵抗武裝進攻。
這個輕率的行動表明,希特勒在春天的和解演說是多麼虛偽。這是他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公開賭博。它意味著從此以後,納粹德國打算不顧任何裁軍協定和凡爾賽和約而重新武裝。這是有意的冒險——也是許多次有意冒險中的第一次。後來在紐倫堡公佈出來的勃洛姆堡發給陸海軍的秘密指示,不僅說明希特勒冒了可能受到制裁的風險,而且也說明,如果當初真的受到制裁,德國的處境是毫無希望的。* 這項指示規定了德軍在西方對付法國和在東方對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具體防線,命令它們要“儘可能久地守住”這些防線。從勃洛姆堡的命令中可以看出,至少德國的將軍們對於德國防線是否能守住片刻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在以後持續3 年的時期中,直到德國1936年重新佔領了已經被解除武裝的萊因河左岸,曾經發生了許多次危機,目前這次危。機只是其中的第一次而已。當時,協約國本來是可以實行制裁的,倒不是因為希特勒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而是因為違反凡爾賽和約中解除武裝的條款,這種違約行為在德國存在至少已有兩年了,甚至在希特勒上臺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可以肯定他說,協約國在當時的軍力是很容易壓倒德國的,同樣也可以肯定他說,如果採取這樣一個行動,在第三帝國誕生的頭一年就可以把它掐死。但是,這個前奧地利流浪漢的過人之處在於,在一個很長時期裡,他對國外對手有多少膽略就像他當年對國內對手的估計一樣,瞭解得極其到家,簡直不可思議。在這次危機中,正如在以後一直到1939年連續不斷出現的更大的危機中一樣,勝利的協約國由於分歧太深刻、感覺大遲鈍、眼光大短淺,以致不能瞭解萊因河對岸所發生的事情的性質或者方向,因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在這一點上,希特勒的估計是很正確的,正如過去和以後他對本國人民所作的估計一樣。他很知道,在公民投票中,德國人民會表示什麼意見。他把公民投票和國會清一色的納粹黨議員的新選舉規定在1933年11月12日舉行,這是在德國人的記憶中仍引起怨恨情緒的國恥日1918年停戰紀念日的後一天。
11月4 日,他在布累斯勞舉行的一次竟選大會上說:“我們一定要使這一天在我國人民的歷史上成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