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使水變成了可口可樂的是什麼?”“在大火中可口可樂留下了什麼?”“在可口可樂中剩下的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品牌。
按理說,品牌早已不是什麼新話題。中國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已經30年了,隨著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程序,這個問題早已婦孺皆知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企業還是徘徊在投機生意的怪圈中,不少企業一提品牌,就覺得離他至少有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於是天天鑽進“投機生意”的死衚衕裡,最後沒賺到錢不說,“死”了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在幾十年的市場行銷中,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都歷經風雨,並沉澱出了豐富的品牌內涵,有著很強的品牌影響力。相反,中國的本土品牌大都成長時間短,依靠著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在短時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從品牌知名度到品牌忠誠度,本土品牌無法跨越的障礙既有歷史沉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能力的缺失。所以一旦品牌發生危機,消費者會立刻倒戈而去。
肯德基一個產品出問題了,卻並不影響其他產品的銷售,一旦一場大火把工廠燒光,可口可樂老闆可以走進任何一家銀行就能得到援助而迅速恢復生產。我們的企業有幾個敢自信地說能像可口可樂那樣經得住火燒呢?別說火燒,就是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要了他們的命!一個老頭死了,三株也只剩下一口氣了;有人說秦池酒是“勾兌”的,中央電視臺的“標王”秦池酒立馬沒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