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歲末,肯德基宣佈,自1999年12月27日始,在持續28天的時間內懸賞1 000萬元,在全國首次推出以現金和優惠券為獎勵形式的千禧尋“堡”藏的讓利活動,讓消費者邊吃漢堡邊尋寶。
於是,一牆之隔的麥當勞迅速在1月12日推出紅運“當”頭、年年有“魚”活動。活動規定,在1月12日至2月15日期間,凡購買價值元的麥香魚超值套餐就送總值超過127元的年年有“魚”優惠券,麥香魚也從元降至元。又是一個大讓利!
兩家餐廳就這樣你來我往面對面、背靠背地明爭暗鬥起來。繼“鬥雞”比拼之後,2000年夏季兩家又在北京、深圳、廣州、成都等地打起了冰激凌戰。
在1999年,麥當勞憑藉其價格僅為2元的圓筒雪糕,在快餐行業的冰激凌銷售中一直壓倒肯德基。針對這種狀況,肯德基在2000年推出了模仿意味甚濃的脆皮甜筒,並定出與麥當勞相當的價格,這一招與麥當勞推出麥辣雞翅時運用的策略如出一轍,而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銷售成果。
7月上旬,麥當勞在北京宣佈把圓筒雪糕的價格由2元大幅降低至1元,同時推出“1元冰涼價”的廣告。不到兩天,肯德基馬上還以顏色,在廣州、深圳等地的報紙上打出醒目的“1元心動價”廣告,宣佈把脆皮甜筒的價格降低一半也賣1元,同時推出雞翅產品買二送一活動,抗擊麥當勞的買雞類產品送雞翅活動。
新一輪的“麥肯”大戰又開火了。
這個明顯不掙錢只掙人氣的冰激凌暢銷品,在連續近5個月的銷售中簡直成了熱門貨。沒人對這場降價戰有所質疑。“麥當勞”和“肯德基”之間的“鬥法”一直是消費者比較願意看到的“風景”。這與當時其他行業降價大戰引發的軒然大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01年8月,肯德基、麥當勞雙方本已異常激烈的競爭又上了一個層次。在武漢,消費者拿著麥當勞的優惠券到肯德基去消費,只要肯德基有同類的產品,肯德基也予以優惠,而隨後麥當勞宣稱,“對於同行業內的餐廳優惠券,如果麥當勞有同類的產品,則都可在麥當勞餐廳使用。”
“這麼做只是為了讓消費者100%滿意。”雙方似乎心照不宣都堅決否認這是針對對手的競爭手段。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兩家看似聯手便民,實則明爭暗鬥。最直接的是, 收上優惠券後,可以讓顧客不再跑到競爭對手那裡去用餐消費了。
不管肯德基、麥當勞之間的競爭誰輸誰贏,但它卻詮釋出了洋快餐經營成功的理念所在:永遠都要努力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永遠都在努力超越對手。
門店數量懸殊 時間上賽跑
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印象中總是中式快餐向洋快餐學習、挑戰或叫板。作為洋快餐的麥當勞和肯德基之間,一直是不動聲色、我行我素,似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但為什麼在肯德基進入中國12年、麥當勞進入中國9年後雙方卻打起來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2。4 快餐,誰是“中國第一”?(4)
眾所周知,作為快餐,穩定的產品價格一直是其經營持續穩健的象徵之一。肯德基與麥當勞兩者在同類產品的定價上,在很長的時間裡是基本持平的。從1999年開始,由於雙方的產品日益雷同,開店的數量不斷增加,競爭更加公開化。雙方總是你推出一個產品,對方就隨後也推出新的產品,你降價促銷,對方也隨即降價促銷,甚至促銷券都可以在雙方的餐廳裡通用。同時,廣告上的口水戰也是愈演愈烈。
要打價格戰,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商家無論使用何種戰略戰術和手法,都不能違反商品經濟的本性—有利可圖。價格戰是有形的,背後的規模戰才是無形的。
在打“鬥雞大戰”和“冰激凌戰”時,雙方的力量還並不像2008年這麼懸殊。截至2000年4月,肯德基有門店320家,而麥當勞有260家。但在北京,麥當勞的門店數量一直多於肯德基,也就是在“鬥雞大戰”時,北京麥當勞的門店已達56家,而肯德基僅有32家。
從1999年開始,肯德基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明顯加快。等到“冰激凌戰”時,肯德基一年時間內在北京的餐廳數量增加到將近60家,擴張速度之快當時令業內人士為之驚舌瞠目。而如此大規模、高密度地增開新店,在肯德基進軍中國市場後,還是第一次。其用意不言而喻—在北京每個角落中以便捷、規模比高麥當勞。
由於比肯德基進入中國晚三年,幹勁十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