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多為來自農村、高考分數較高的同學。不少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直言不諱地說,如果兩個考生高考分數一樣,我肯定願意錄取城裡的學生。問題是,如果這些具有學術研究潛力、也深受高校歡迎的城市高中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文化資本雄厚的中產階層家庭的孩子不能透過高考的話,不光是高校的遺憾,他們本人的前途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家長對於南京的“素質教育”試驗非常不領情。於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是,儘管應試教育的代價是思維火花和發展潛能已被漸漸消磨,但南京又在小學、初中恢復了多年棄用的統考,走回應試教育的老路中去。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確認(3)

發生在南京的這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說明,透過高考,一些學生能夠讓他們的文化資本得到社會的確認,從而實現資本的轉換,而那些沒有透過高考的人卻得不到制度的確認,即使他們身上也同樣具有例如高雅的欣賞品位、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文化資本,但他們的文化資本得不到合法的保障,只有當他們透過了某種確認,他們才能得到制度的保障。透過這種方式,學歷和文憑起到了社會鍊金術的作用。這便是布迪厄所說的“得到官方承認的、得到保障的能力與簡單的文化資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