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部分

通匪大罪收拾了去!”

堂下官員一陣無語,吳可都說得這麼狠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都是動搖統治根基之大害,江蘇此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作為赫赫有名的魚米之鄉,自然引來眾多權貴豪富大肆圈地,隨著時間流逝土地越來越集中,失去土地的流民卻是越來越眾。

遙想當年清軍入關以後,為了發展社會經濟,增加稅賦收入,穩定社會秩序,實行了以“法明”、“圈地令”、“獎勵墾荒”為主的土地政策。

這些土地政策的推行極大地擴充了滿清貴族和八旗子弟的土地財富,使清初的土地耕地面積逐年增長,有利於清初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並對“康乾盛世”的出現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是情況到了現在,土地兼併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

首先,一開始是地主階級和大旗權貴瘋狂搶掠自耕農的土地,使農民淪為佃農為其做牛做馬。

一方面,皇室、王公、八旗貴族、大地主們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掠奪土地。

八旗王公貴族在京畿附近有大量田莊,之後又在各地廣佔莊田,一代一代地圈佔。

這些特權階級所擁有的田地,佔田竟達全國耕地的六分之一還多。

另一方面,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紳也在瘋狂搶掠農民的土地。

到了清中晚期至上而下的土地兼併狂潮使全國9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地主階級和八旗權貴手中,而相對立的,是90%以上的人口淪為佃農和一無所有的流民,有田者十分之一,為人佃者十分之九,說的就是這種境況。

伴隨而來的是租糧奇高,江南一畝之收三分之二要交給地主,加上各種差役、賦稅,逼得佃農只有選擇逃亡。

清朝開國時,因土地大量拋荒幾乎自由民人人家裡都有田地,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可到了眼下土地兼併已到了不可收拾之地步,四處流民四起起義不斷,朝廷疲於應付卻是越剿越多。

而因為各種內憂外困,朝廷缺錢就要不斷增加捐稅,這些負擔就全都被地主階級和八旗老爺們轉嫁到佃農身上,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和土地兼併的程序,佃農不堪重負而逃亡,自耕農為活命出賣土地,至使流民隊伍不斷擴大。

大量自耕農的消失,又直接導致小手工業者的破產。因為大多數手工業者生產的產品是面對普通農民的需要而生產的。由於土地兼併,90%以上的人口變成佃農,交了地租所剩無幾,也就喪失了購買力,手工業者的產品也就失去了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