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續大聲的喊了起來,前面的兩位四級星術士聽了半截就反應過來,一驚道:“你們的星力不夠了?”
程晉州俯身點開星圖,轉而笑道:“別聽他胡說,不過,的確不夠一場大戰的了。”
星力部分由星陣決定,部分由人來決定,通常後者有加成或者減成。他們用的四級星陣,前面的狂轟亂炸儘管沒有全程參與,耗費的星力仍然不少,孔瑋和回民仁的景況比其好不到哪裡去,心照不宣的回過頭去,對北漢軍的追逼不自覺的鬆弛了一些。
他們若是不挑起大戰,逃是沒什麼問題的,如今只怕時間拖的久了,有其他的四級星術士趕來。那追蹤就是白費時間了。孔瑋負傷到現在,半邊身子都麻木了,全然是仇恨在支撐。
來來往往,飛來飛去,是相當無聊的事情,前線沒什麼事情,程晉州就很樂意的和佛爺商量起書籍的事情。
最近這段時間,他得到的優待越來越少。書籍的字數且不去說,內容也有不少的問題——都是看起來能用,卻實際不能用的。
程晉州也不知道客服在調整書籍方面有多大的權力,是好像他所瞭解的程式那樣,有著嚴格的限定和區分的,還是僅僅為客服先生們的共同推脫之辭。這個問題是很難搞明白的,但趁此機會,他也想要點不錯的文章,首先就是要用在下一期期刊發行的文章。他積攢下來的可用論文不少,但適合時代和自己的,尤其是具有延續性的文章太少。
就像是曹豐說的那樣,一個好的數學家,終究是要專精於某個領域的,這不僅方便該領域的數學家們的閱讀。從而獲得貢獻點,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假如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宗師級人物,更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例如進入專業的委員會,得到評審論文甚至評審教授的資格,影響該領域的所有政治與非政治的決定。
對於程晉州來說,成功的機率是無限放大的。
他也是考慮過很久了,此時不管佛爺為什麼變的好說話了,先道:“他能給我些17世紀的書籍就好了。”
除了極少數內容,大夏的數理能力全面超過16世紀的水準,因此用17世紀的書籍,包括回顧性的論文,都是非常適合在期刊上發表的。
很多人很奇怪,為什麼堂堂博士生總要想辦法尋找現有的論文,主要的原因在於論文要求的嚴謹性——論文不是寫小說,後者可以胡編亂造,甚或無視被打擊的言論,但論文是不行的。
看看牛頓和胡克的公案就知道,學術界的殘酷程度並不遜於草原社會。尤其是那些宣告不顯的科學家,只要一點點錯誤,就會被人全盤否定,終生都沒有出頭之日。星術士世界更是如此,科學家就是星術士,他們的權力同樣是普通科學家所不具有的。
另一方面,寫一篇論文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最基礎的要求就是每句話都是有依據的,要麼引用前人的研究,要麼有自己的研究,至於無限多的猜測性的語言,那是小學生的試驗性文章,不是論文。
就算是劉匡、姜璜在書寫論文的時候。都需要好多個星術士學徒幫他們查詢資料,看看這些研究是否有前人做過,是否有前人考慮過。
沒有人能閱讀過所有的文章,沒有人。
在頭腦清晰,資料翔實的情況下,寫論文才會演變成一件體力活,通常來說,5000字的論文用半年,2萬字的論文用一年是很正常的速度。
略微計算一下中國每年的畢業生數量,可以發現全國每年產生的畢業論文上百萬篇,毫不誇張的說,其中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是垃圾。可就是那樣神駿的垃圾文章,仍然要耗費學生們一個學期的時光,不少被標註了自豪的垃圾文章,消耗的時間更多——當然,大多數人是將畢業論文的撰寫看作一個學習的過程,得到垃圾的結果不代表會得到垃圾的過程,同樣的道理,為了擁有學習的過程而製造的垃圾同樣是垃圾。
對於程晉州來說,一篇文章的艱辛過程,他是領略的夠多的了。就算是17世紀的文章,他也不想重新做一遍實驗,推導一遍公式。事實上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應用中古級的公式,就像是要求現代特種兵扛著斧鉞劍戟上戰場一樣,絕對需要重新訓練。
程晉州正在接受伊蘇的訓練,但力度仍然不夠。
一名士兵能透過魔鬼訓練培養,數學家除了向上蒼祈禱之外,就只能靜靜等待了。
佛爺不管情願不情願,立刻搗鼓出了10本書道:“你先看看這些。”
以前給垃圾書的時候,他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