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0日後撤,縮短供應線,等待後繼部隊,吸引敵軍深入進至中朝軍隊殲敵的有利地區,然後對敵人實施戰役反攻。

3月11日,彭德懷電告周恩來:“敵7日又開始全線進攻,為縮短我軍防線,決定放棄漢城,採取運動防禦,保持有生力量。”3月14日,中朝軍隊主動撤離漢城。

在夕陽的餘輝裡,朝鮮人民軍計程車兵將飄揚在政府大廈頂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徐徐降落下來。

當暫時撤離漢城的命令下達時,漢城市民推起早已準備好的車子,許多人背上自己的嬰兒,從各個巷口裡走出來,向民主政府事先指定的地區秩序井然地走去。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炮向著漢江南岸的美軍轟擊,掩護著撤退的人民,到半夜,漢城市民已經走完了。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彭德懷預料在國內會產生震動,他作為司令員不安他說:我們要是有足夠的大炮飛機,有可靠的物資供應,能把漢城丟掉嗎?。

他想來想去,最後掏出鋼筆,趴在炮彈箱子上,給中央起草了一份絕密電報:周總理、陳(雲)、薄(一波)並高(崗):為便利消滅敵人,縮短供應線,我軍已於14日撤出漢城。如敵繼續前進,擬逐步誘敵進至三八線以北,此一行動可能引起國內市場波動,請注意。

彭德懷3月16日9時4月初,志願軍全線轉至三八線以北地區。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後續兵團開上來,不敢再攻了。第四次戰役結束。從1月15日至4月21日,在87天中,志願軍共斃、傷、俘敵7。8萬人,敵人每天前進不足1。3公里,從而贏得了時間,掩護了輪番作戰的第二批部隊開進和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4)華盛頓傳出一個爆炸性新聞。

4月11日凌晨1時,白宮,新聞秘書肖特召見記者,當場宣佈了令人震驚的決定,解除了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記者目瞪口呆。瞭解內幕的人透露,這是麥克阿瑟與美國全球戰略發生尖銳矛盾的結果。

隨著朝鮮戰爭的拖延,杜魯門認為,最大的危險仍在西歐,美國必須在那裡部署軍事力量。美國決不能陷入亞洲的一場持久戰,消耗掉原應部署在歐洲的軍事力量。這很可能正是克里姆林宮所希望的。

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初步制定瞭如下的政策:把戰爭限制在朝鮮,保持對空海力量的限制,不再派任何增援部隊。穩住三八線附近的戰線,命令李奇微在可能的情況下,頑強防守,打一場消耗戰。如果這不能奏效,撤出第8集團軍去保衛日本。

如果成功,尋求停火,然後達成停火協議,使朝鮮恢復到1950年6月前的狀況。越雷池一步,就可能使蘇聯介入戰爭。

麥克阿瑟的觀點幾乎與此截然相反,他認為與共產主義的決戰是發生在亞洲,而不是在歐洲。他認為赤色中國應被摧毀,應對中國海岸實施封鎖,廢除對臺灣的“中立化”政策,鼓動蔣介石反攻大陸。他將轟炸中國東北的軍事設施,他將用聯合國新的部隊和蔣介石提供的軍隊,大大增援在朝鮮作戰的美軍第8集團軍。他將把中國人趕過鴨綠江去,佔領全朝鮮。不這樣做,就是“綏靖主義”或“投降”。

艾奇遜同在朝鮮駐有部隊的其他聯合國成員國相協商,起草了一份準備由美國總統發表的宣告,呼籲實行停火。

3月21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告訴麥克阿瑟這些考慮。麥克阿瑟對杜魯門政府採取正面攻擊,以破壞達成停火的任何企圖。

3月23日(華盛頓時間),他發表了宣告:如果聯合國決定改變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境內的容忍態度,把我們的軍事作戰行動擴大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基地的話,那必將會使中國在軍事上面臨迅速崩潰的危險。

這一宣告使華盛頓大為吃驚。它直接違反了參謀長聯席會議12月6日頒佈的、未經五角大樓事先批准、不得公開發表任何有關外交政策的宣告的訓令。而這個宣告暗示了政策上的變化,即戰爭也許要擴大。

杜魯門讀到這個宣告時,下顎繃得緊緊的,張開的手掌猛拍著桌面,他寫道:麥克阿瑟的這一舉動逼得我無可選擇,我再也無法容忍他的抗上行為。

翌日,白宮,杜魯門召集了高階會議。杜魯門後來寫道:我那天唯一能說的是我深感震驚。我從未低估過我同麥克阿瑟之間的困難,但自威克島會晤之後,我曾指望他能尊重總統的職權……我認識到我本人除了解除這位國家的最高戰場指揮官外,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這一天,他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