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故功成立即隱退,一葉扁舟離開越國。傳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而致富。
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這個故事說明了三層意思,一層是越王勾踐,以“致柔”戰勝吳王夫差的“致剛”;另外一層意思是范蠡“功成身退”“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還有一層意思是文種“功高振主,不知進退,終引火燒身”。
趙後婉詞責齊王
趙後婉詞責齊王
齊王想討好趙國,派了一個使者去看望趙威後。
趙威後接過使者遞上的書信,放到案桌上,也不拆讀,就問使者道:“這幾年貴國的收成好嗎?百姓還好嗎?齊王也好嗎?”
齊國使者見趙後把齊王的書信置之一邊,心中不悅,又聽威後先問齊國的收成和百姓,再問齊王,更是不滿,提高聲音說道:“尊敬的威後,我奉齊王之命來看望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如何,卻先問起年成和百姓了,這不是尊卑貴賤顛倒了嗎?”
威後笑笑說:“我可不敢苟同你的話。試想,如果齊國顆粒不收,百姓們就不會存在。沒了百姓,哪裡還有國君呢?我問的話恰恰是先根本後枝節的。”
使者撇撇嘴,站在那裡沒有答理。
“齊國有個叫鍾離子的隱士,他很好吧?”趙威後也不計較使者的態度,繼續說了下去,“這個人對於有糧沒糧的人,他都給他們東西吃;對於有無衣服的人,他都給他們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