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和行為的偏差。比如,〃為人民服務〃,至今也是我們的基本治國理念,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對它的理解,在一些人那裡,〃人民〃成了一個抽象的群體概念,就出現了〃我是為人民服務,又不是為你服務〃這樣的誤解。問題更在於這樣的抽象的〃為人民服務〃,就很可能變成為自稱〃人民代表公僕〃的官員服務,那就變質了。而這一次,在救災中,〃為人民服務〃,就成了實實在在地為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個體,為他們的生存、溫飽、發展負責,這正是〃為人民服務〃的治國理念的正本清源。所謂〃敬畏生命,關愛和尊重生命〃,就是〃敬畏個體生命〃,它是必須落實為對每一個個體生命、每一個公民的尊重、關愛,具體服務的。不僅治國如此,我們每一個人對人的愛也必須落實為對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具體幫助。
※BOOK。※虹※橋書※吧※
第10節: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3)
第二,關愛每一個生命,同時就意味著承認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這一次救災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完全打破了原來的等級觀念,即所謂〃在災難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貴賤貧富,不分職務高低,不分官員平民,我們一起受難,互助互救,共度艱難,共同承擔生命的艱險,也共享生命的意義和歡樂。如論者所說:〃生命的寶貴不因包含身份、地位在內的一切差異而區分,所有的生命都同等寶貴。〃(舒聖祥:《活下去,是一種信念》)這樣的〃生命平等〃的意識也應該成為一個基本價值理念,併成為我們追求社會公正與平等的基本依據。
第三,給最危急、最困難的,也就是最需要幫助的人以最及時的救助,這是這次救災不言而喻的基本原則,它其實也是有著普遍意義的,就是我們關愛生命,首先是關愛弱者的生命,這也是五四時期的先驅者所提出的〃弱者、幼者本位〃的觀念。有朋友提出〃生命至上的理念首先要充分體現在孩子身上〃(江蘇市民尹衛國:《把教室建成庇護生命的堅固屏障》,載2008年5月18日《北京青年報》),這大概已經成為經歷救災以後的中國人的一個共識。因為孩子們在救災中的表現,深深感動了每一個成年人。更因為這次災難以血的事實昭示我們:社會體制的每一個弊端,我們成年人所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會以孩子的生命為代價。這是這次災難給我們帶來的〃永遠的痛〃:震災中,中、小學校舍房屋倒塌最多,孩子的犧牲最為慘重。我們的政府,以及我們這些成年人,應該為此感到難堪和羞愧。人們有理由追問,並要求依法追查:這背後有沒有腐敗?人們也因此對這次震災中的奇蹟感到興趣:〃劉漢希望小學〃的教學樓居然屹立不垮,一查原因,就因為投資與建築者十年前就確立並實行了這樣的原則:〃虧什麼不能虧教育,一定要把好質量關,要是樓修不好出事了,就走人。〃問題是,能不能把〃虧什麼不能虧教育〃作為治國的基本理念,把〃誰在教育上出了問題,就罷官,走人〃成為一個制度,真正把教育置於今後中國整個國家、社會發展首要的、絕對〃不能虧〃的地位,不僅在理念上,更在制度上得到保證,這是我們在救災以後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座的諸位義工、志願者也需要重新來認識我們已經做、還要繼續做的支教工作的意義。在我看來,〃關愛孩子的生命〃應該成為義工、志願者的一個基本理念。
第四,在救災中人們關心和考慮的,不僅是孩子現實的生命存亡和溫飽問題,還有他們今後一生的長遠發展。這也有普遍的意義。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生命〃不只是生理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更是一種精神生命。這次救災,不僅醫治傷病,也注重心理的治療,就表現了這樣的對人的生命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懷。這背後的理念,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健全的發展,即魯迅所說的〃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我們所說的人權,生存權、溫飽權和發展權,是缺一不可的。這次震災所突現的,就是這三大人權。
作為人的精神發展的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還有公民民主權利的保障問題。這次救災至少就涉及到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這次抗災的一個重要進步,就是知情權的擴大、透明度的增強,儘管在這方面,人們還是可以提出許多批評,但無論如何畢竟前進了一步,人們自然也就期待將非常態的知情權擴大為常態時期的知情權的充分保障。隨著民間捐款的日益增多,捐款人如何監督捐款的使用問題也提了出來。有關部門很快作出了相應的規定。這都可以視為一個歷史的進步。
我想著重談的是公民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