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就在荊州、揚州施行下去了,政治和經濟制度都得到了改革,漸漸向北方靠攏。當然,這轉變還需要時間。總之世家大族現在失去了政權,衰落是遲早的事。
三年後(347年),王韜任期已滿,被調回長安,同時,地方軍區的領導也來個大調換,這樣不時的調任,可以防止一些人在地方長期經營,形成過於強大的人情關係網。現在已經是軍政分離,軍隊施行募兵制,正規化訓練,強調士兵要忠於大漢,忠於皇帝,削弱將領個人魅力的影響,同時保持其戰鬥力。這樣的軍政分離政策,是從後世搬來的,在這個時代可謂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先進,許多有識之士都讚歎這種制度“斷絕謀反之源矣”。
王韜經過三年的鍛鍊,施政手腕已經相當成熟,同時也愈發感激劉雲,教會他這麼多東西。調回中央後,劉雲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佈了一件令人震驚之事——收王韜為義子。
“陛下不可!”王猛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王猛跪下道,“若陛下鐵心要收小韜為義子,那麼,我要辭去相位,從此再不過問政事!”看來王猛是想避嫌。
“陛下何必收螟蛉義子?臣等早就勸過陛下娶妻納妾,再生下龍子以繼大業,豈不更好?”禮部尚書盧峰勸說道。
“陛下三思!”群臣皆勸說劉雲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
“陛下……”作為當事人的王韜“撲通”一聲跪下了,泣聲道,“大叔,我早就知道你的用意,當初讓我統兵滅晉,分明是想送個功勞給我,後來又讓我在揚州刺史的位置上鍛鍊,我知道大叔的良苦用心,況且大叔對我恩重如山,我一直視您為君父,但是……我真的沒有當皇帝的想法,我只想做到哥哥的地步,好好幫助大叔治理國家。所以,我真的不能接受!”
“哼!”劉雲面色鐵青,怒道:“你們這些傢伙,一個兩個都……你們可知道,我不可能永遠呆在這裡,終有一日要離開,我選個接班人就不行了麼?我好不容易發現一個德才兼備的合格接班人,結果他自己都推三阻四,你們叫我怎麼辦!難道讓我離開之後,整個中國群龍無首,再次四分五裂,最後讓胡人得逞嗎?你們不必說了,王韜,從現在開始,你已經不姓王,改姓劉,叫劉韜!我問你,你願不願意?!”
王韜,不,劉韜遲疑片刻,便跪下向劉雲叩拜三次,道:“兒臣叩見父皇。”
劉雲見目的達到,嘴角浮現一絲笑容,忽而正色道:“韜兒,從今以後你就是大漢太子了,太子應當承擔什麼責任,不應該做什麼,想必你都清楚吧,我希望你的行動能跟你的想法一致,好好治理這個國家,然後在國家強盛的基礎上努力向外擴張,為後世子孫打下基業。王猛,從此以後,你就和劉韜不再是兄弟,你不是外戚,只是一個普通臣子而已,你該在什麼職位還在什麼職位,不可僭越,不可濫用職權和關係。”
“臣遵旨!”王猛見事情已定,只好順著劉雲的意思。
從此,劉雲便開始慢慢把權力交給劉韜,讓他掌握更多執政經驗,為將來正式執政做準備,而劉雲自己則可以花更多時間在修煉上。劉雲告誡劉韜,穩固執政的前提是掌握軍隊,所以軍權必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至於其他權力,稍微下放一些也無妨。由於皇帝的位置總要傳下去,所以軍權必須平穩地傳下去才行,不可產生動亂,讓外敵有可乘之機。
350年,劉雲在幽州、幷州的北部搞了一個“北疆建設兵團”,有三四十萬人,男女各半,在今天的內蒙古草原定居,開始試驗“可持續放牧”,也就是搞定居式牧場,實際上是把牧場劃分為許多片,牛羊等牲畜吃完一片後遷到另一片,原來的地方則重新播種牧草,不必遊牧。
訊息傳到遼東的燕國那裡,燕王慕容俊(慕容皝掛了)召集所有重臣前來商議,最後慕容恪得出結論:“劉雲這是想斷絕所有胡人的生機,包括他們鮮卑人!若讓劉雲得逞,那麼他們這些民族就將永遠消失!”慕容俊大驚失色,聯合草原上所有部落,包括宇文氏、段氏,以及朔州以北的羌人、氐人和匈奴人,大舉進攻漢朝。可惜,等待他們的是數十萬裝備精良的大軍,以及堅固的城池,草原上這些遊牧民族不到半月便全部失敗。從此,所有遊牧民族元氣大傷,整日戰戰兢兢,不可能再大舉進攻中原,唯有遊牧等死而已。
不過,此時中國人口雖然已有兩千多萬,但青壯年尚未成長起來,除去基地,這個國家才剛剛興起,尚未強盛。
又過了十年,時至360年,中國人口已有近四千萬,當初大漢建國時出生的嬰兒,此時已經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