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現在的朱友貞疑心極重,除了張漢傑和趙巖這兩個親信外,他根本就不信任任何人。
“陛下,既然晉軍已經放棄德勝南城,甚至將浮橋和鐵鎖都拆掉了,那麼即便晉軍打算南下,在短時間內他們也無法渡河。所以臣以為留下一萬兵力進行防守滑州就夠了,其他兵力都可以南下。”張漢傑道。
如今在楊村的梁軍共有六萬人,若是隻留下一萬兵力的話,就能出動五萬大軍,再加上濮州和曹州、開封等地的梁軍,湊合起來大致能集中七萬左右軍隊。
當然,在洛陽還有一些軍隊,不過這些軍隊已經是梁軍最後的實力,而且洛陽也需要留兵防守,所以這些軍隊是能動用的。
這樣一來,加上如今在寧陵的五萬兵力,梁軍的總兵力就能達到十二萬人。
雖說與多達二十多萬的吳軍還是不能比,但對付三路吳軍中的一路的話,梁軍卻佔有優勢。
朱友貞在心中計算了一下兵力,覺得這個方案可行,於是點頭道:“那麼領兵人選呢?你們有什麼建議嗎?”
張漢傑二人對視一眼,齊聲答道:“臣等以為,段凝將軍可當此任!”
“段凝?好,就是此人!希望他能不負朕的重託,早日將捷報傳來!”朱友貞下定了決心。
這段日子段凝作為王彥章的副將統兵南下,隨王彥章一起反攻宋州。
這期間雖然段凝表現平平,但問題是他與張漢傑二人關係親近,有這兩人為他說好話,自然就讓朱友貞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段凝有統兵之才。
“那麼王招討使和戴招討使二人呢?陛下打算如何安排?”趙岩心中一喜,連忙問道。
不管怎麼說,如今戴思遠和王彥章二人分別是北面招討使和南面招討使,即便將他二人免職,也必須對他們做好安排。
朱友貞沉吟後答道:“就讓戴思遠擔任宣義節度留後,兼滑州刺史吧;命王彥章為宣化留後,回洛陽聽調。”
“陛下英明!”張漢傑二人大喜道。
戴思遠和他們的關係算不上親近,但也算不上疏遠,讓他兼任滑州刺史倒也沒什麼;而王彥章此人卻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如今被降職為宣化節度留後,這就相當於直接賦閒了。
宣化節度使的鎮守地在鄧州,原本是對抗襄州吳軍的第一線,然而如今鄧州等地早就被吳軍佔領,宣化節度使這個職位就成了一個閒職,更何況是節度留後。
沒有了軍隊以後,即便王彥章再怎麼驍勇,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到時候還不是任由他們二人擺佈。
想到這,兩人心中不由得笑了起來。
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
“什麼?以段凝為招討使?此事萬萬不可啊!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段凝能力平庸,決不能讓他統領大軍!”
“王彥章沒有過錯,陛下怎能無故將其免職?”
……
崇政殿中,當朱友貞宣佈自己的決議後,朝中眾臣頓時就不淡定了。
這段時期王彥章的表現固然沒什麼突出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能力不行。
比如當初那一次,趁著吳軍沒做防備就發起突擊,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若不是王彥儔堅持抵抗,以及劉仁贍的果斷決定,差點就讓梁軍取得勝利。
宋州被吳軍攻佔的時候,梁軍援兵尚未到達寧陵,自然不能將責任全部推脫到王彥章身上。
至於之後朱友貞命其奪回宋州,這就更加不能怪罪王彥章了。
要知道那時候梁軍一方總兵力也就五萬人,而吳軍一方的兵力卻有六萬步兵,還有三千騎兵,吳軍的將領也是能力出眾的李承鼎等人,而不是什麼無能之將,再加上有宋州堅城依託,在這種局面下換了誰都不可能完成朱友貞交代的任務。
王彥章雖然受了些挫折,但他能保住梁軍主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這已經表現很不錯了,並沒有什麼過失之處。
反觀段凝,此人向來表現平平,除了擅長奉迎外,沒什麼過人之處。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此人資歷實在太淺,而且沒有戰功,那些功臣宿將們如何能服氣?
所以朱友貞無故將王彥章撤職,換上段凝,這個決定當即就遭到了眾臣的反對。
朱友貞臉色陰沉,一聲不吭。
趙巖開口道:“王彥章自擔任招討使以來,一直損兵折將,如今留在寧陵逡巡不前,畏敵怯戰,這難道不是過錯嗎?”
“不錯,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