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原為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之後依舊與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絡,軍事上自然也不例外)。
甚至還可以說這數十年來印度一直還在與巴基斯坦作戰,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但問題是印度的軍隊並不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隊,他的問題來自於其內部矛盾和不成體系的裝備。
就拿戰機來說,其戰機有英國、法國、還有蘇聯的,這些戰機在設計風格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就連使用的彈藥及零件的制式都不一樣,這就給戰機的保養及後勤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印度人又是天生的樂天派,不管碰到什麼事都是差不多就行了,於是這些戰機根本就缺乏保養,就算沒打仗這些高價買來的戰機能有一半能飛上天就不錯了,能飛上天的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往下掉……
其單兵武器也依舊是萬國造,有英國的fn,有蘇聯的ak,有美國的m16,甚至二戰時代恩菲爾德步槍也還在使用。
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是,這步槍要是沒有形成制式的話,一旦打起仗來那絕對會是一種噩夢,因為後勤補給時很難知道前線的部隊需要哪種型號的子彈,也正因為這樣就會發生送錯子彈導致前線部隊無子彈可用的緊急情況。
反之我軍在這些方面就比印軍好太多了,56半、56衝以及81槓用的都是同一型號的子彈,打起仗來只要送步槍彈和機槍彈兩種彈藥。當然,如果有必要的話還需要手槍彈。
更重要的是,印度軍隊因為種姓和貪腐問題,使其軍隊士氣嚴重低下、凝聚力嚴重不足……高種姓的不用付出什麼努力也能上位,低種姓計程車兵就算打生打死的還是在低層摸爬,基本沒有升官的希望。至於貪腐問題吧,印度警察是明目張膽的在大街上收受賄賂的,國家拔給軍隊的經費大多都是落入貪官之手,有些印度士兵甚至都是在牲畜的飼料度日,其長官則將其美名其曰為“魔鬼訓練”。(未完待續)
正文 第十九章 高原訓練(七)
要想知道印軍的戰鬥力,其實從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
印度不管在人口、國土、資源還是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可以說是一個大國,事實上印度自己也是以大國更甚者還以強國自居的。
但就是印度這樣的一個大國、“強國”,在面對人口只有印度的六分之一、國土面積只有其零頭的巴基斯坦(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巴基斯坦88萬平方公里),卻在三次印巴戰爭中敗多勝少。
這其中尤其要屬第二次印巴戰爭,印軍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對巴基斯坦本土發起“不宣而戰”的偷襲,在空軍方面是以755架對巴基斯坦的141架,結果不但讓巴基斯坦給守住了,還讓巴軍乘勝追擊給推進印度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
當然,最近的一次印巴戰爭也就是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確是印度贏了。但就算這一仗巴基斯坦也可以說是勝之不武,因為它是在蘇聯的全力支援下而且用航空母艦封鎖了海面造成東、西巴無法互相增援的情況下取勝的。
這一仗巴基斯坦可以說是根本沒法贏……開啟地圖就知道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與西巴在陸地上隔著一個印度,而巴基斯坦的海軍在印度的航母面前又可以說根本就不值一提,這就使得東巴孤立無援根本就沒有多少勝利的機會。
事實上,我認為就算是這一仗印度也是失敗的。
原因很簡單,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本可以成為巴基斯坦的一個累贅。
這要是讓我來打的話,我根本就不會把孟加拉國全境打下來,而是打到一半又假裝不敵退後一些或是停戰一段時間,過上個把月再打上一陣子。
如果是這樣打的話。巴基斯坦就要頭疼了:這增援還是不增援呢?
增援吧,東巴離自己十萬八千里,而且中間還隔著個印度。從陸地和空中增援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海上增援又要面對印度的航母。那幾乎就是把自己的脖子伸出去挨刀嘛。
事實上巴基斯坦的確有派出軍艦去增援東巴,但卻付出了二十餘艘軍艦的代價還是沒能突破印軍的海上封鎖線……海上作戰有沒有航母也就是空中力量的增援,那就不僅是量也是質的差距了。
要是不增援吧,那就意味著自己拋棄了自己的人民和國土,毫無疑問的是這會引起國內百姓的不滿甚至引起社會的動盪。
但印度顯然沒有這種長遠的打算,它在這場戰爭中就是採用“東攻西守”的方法,很快就將東巴拿下並催生了孟加拉國,於是這個信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