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留下英名的李青林、馬秀英等烈士,皆是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而王樸和他母親金永華則是其中的主角。
有個“老蓮花”這樣回憶道:
蓮華學校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慘淡經營發展起來的。創辦之初,一批青年同志,王樸和他的母親金永華,還有李青林、楊明遠等揹著行李捲,剛來到江北縣復興鄉大樹時,租了李家祠堂作為小學場地。這兒離復興鄉鎮所在地有18華里,離仙桃鄉也有12裡,那個小山坡上,雜草從生,滿目荒蕪。王樸母子倆和李青林等帶著學生挖山坡,抬石頭,運泥土,為學校開闢了一個活動操場。隨後他們又去仙桃鄉搬運課桌條凳。同時大家動手整寢室、修廁所,打掃清潔衛生……一切皆由自己動手。八月籌備,九月便招生開學了。當時學校的裝置極其簡陋,破爛的戲臺作為辦公室,兩側看樓便孩子們的教室,老師們則住在戲臺兩邊,僅能遮雨,不能擋風。每人只配一張單人床、一個小桌凳和一盞青油燈。當時老師每月的薪俸是幾鬥米到一石米不等,但大家相互間團結友愛,相互幫助,許多外地來的同志衣單被薄,當地同志就從家裡拿來東西接濟他們。大家安貧樂道,朝氣蓬勃。王樸則從家裡拿出他的全部藏書辦起了圖書室。“蓮華”師生養成的艱苦樸素作風,深受當地鄉親們的讚揚,稱其這才是“興家立業”的樣子。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有一個校風就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恰恰也是蓮華中學的校風,師生之間團結無間,從校長、教員到校工完全是革命同志,每週過一次民主生活,工作嚴肅緊張,教學工作之餘,大家談心、唱歌、打球、充滿了健康活潑的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蓮華”的辦學方針,即理論與實際結合、學校與社會結合,他們既重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理論,更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最初來的一批教師,像教務主任楊明遠和教師潘學愚、徐幹都具有大學文化,他們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套生活教育理論和方針,具體地運用到了“蓮華”,實行“教學做”合一,推行“小先生”制,在學校內外寫滿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大字標語。楊明遠老師編寫的教學提綱和教材深入淺出;語WWW.KANSHUBA.ORG、算術課則強調教會學生寫條子、寫信、記賬、打算盤;政治常識課,就講《新華日報的》的新聞、社論;文藝欣賞課則以《活路》雜誌上的詩歌為主要課文,指導學生閱讀通俗文藝作品。“社會是一座大課堂”,學校結合當地情況,深入農村搞社會調查,並運用地主剝削農民、農民慘痛生活的現實材料教育學生,啟發他們的政治覺悟。根據所在學生年齡較大、求知慾強的特點,學校注意教育質量,幫助學生們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馬列主義常識及革命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教育,引導師生們正確認識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責任。在蓮華有一位重慶有名的教育工作者叫楊宜德,他多年擔任教務主任,是革命的同情者,他治學謹嚴,教學有方,尤其注意品德教育,他的努力,開創了“蓮華”的嶄新教學局面。王樸是復旦大學的學生,齊亮畢業於西南聯大,他們都有較高的思想理論和文化素養,所擔任的政治課、英語課教學,始終能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講得有聲有色,深受學生們歡迎。在黨的領導下,蓮華、志達中學前後培養了400多學生,他們後來有的參加了共產黨,為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多數在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各條戰線上發揮作用。這證明王樸、齊亮他們確定的兩個“結合”的辦學方針和方法是完全正確的。“蓮花”和志達中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為當時複雜而嚴峻的重慶與四川地區的地下革命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而堅定的革命戰士。而在當時那樣的白色恐怖、特務到處橫行霸道的環境下,王樸、齊亮等能夠冒著生命危險,克服種種困難,千方百計地將這所紅色學校辦下去,其精神實在可貴。辦校是需要花大錢的,哪兒來錢?“只要革命需要,我可以想辦法!”每一次學校出現財政危機時,第一次出面承擔這種責任的總是王樸。王樸有什麼辦法?就是回家向他的母親金永華去要。母親能答應嗎?當然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王樸家的家業是由王樸的父親和祖父一點點積儲起來的,現在要捐出來,而且捐的是冒滅門風險的共產黨,這樣的事母親能同意嗎?然而王樸做到了,不僅動員了他母親金永華將徐州老家的家產田地1480石、摺合黃金1000多兩,陸續變賣成現錢,給了蓮花學校和志達中學,又在重慶開設南華企業公司,並以此為掩護,直接為川東地下黨提供活動經費。
王樸的這種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