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7部分

們中國最缺的就是企業家”。

第23章 民企龍頭

第23章民企龍頭

數百年來,相比於西洋國家,中國一直擁有著若干主要的生產要素,儘管這些生產要素一直被殖民者人為壓抑著,而對於帝國建元之後,則就是充分利用這些要素並發展其他要素。

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力、極為順從的勞工、農業人口多,可以把一大部分人口轉移至工業部門、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最為重要的,卻是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市場,多達四億四千萬消費人群。

但中國所缺乏的卻是科技與企業家。

科技方面的缺陷,包括機械裝置與科學技術,在短期內迅速地彌補過來,這大多是以進口外國裝備、僱用許多歐美技術顧問以及派遣留學生到海外學習等方式達成。

因為滿清殖民統治對愚昧和無知,使得中國沒能趕上工業**,這是中國落後於其它國家的根本原因。但在另一方面卻因晚發展工業而受益,中國可以利用其他國家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昂貴的試行錯誤後才發展出來的最新科技。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中國恰好抓住了的以電力為核心的工業**,並迅速建立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工廠。

至於企業家人才,這顯然不可能依靠外國我,建立與擁有主要現代工業的至少應該是中國人自己。儘管,經歷了庚子之變後,眾人皆知無工不強,可是對於中國傳統商人而言,他們通常不太願意將大量的資金投資於重工業,因為他們認為太冒險,回收週期實在太過漫長。

而相比於無工不強,傳統商人向實業商轉變時,他們更傾向於“無商不富”,他們更樂意投資紡織廠、麵粉廠、火柴廠之類替代進口的替代型產業,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這麼做的。

在帝國初期的兩個最出名的企業家,大生集團的董事長張謇與啟新公司的周學熙,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有著共同的背景——儒生。前者狀元出身、後者舉人出身,一南一北都是自主創辦企業的代表。

而且兩人都頗受到政府的照顧,而且兩人還有一個共通點,都認為商業成功的目的是為了國家以及個人的利益,這同樣也是政府想聽的。他們在民間投資建立學校、醫院與養老院等慈善行為,也使他們在民眾之間受歡迎。

但是這兩者同樣還有一個共通點,卻不是政府所喜歡的,兩人不願意投資投資大、回收長的重工企業,相比於紡織廠、麵粉廠的高回報、高利潤,他們更傾向於前者,而不是鋼鐵廠、機械廠,後者還投資煤礦、鐵礦,但是張謇卻只有紗廠。

也正因為民間工商界對重工業專案的牴觸,政府才會對民間企業家感到失望,而這種失望和國家的需要又使得政府必須自己建立許多企業。政府希望這些企業的成功將成為民間企業跟著做的模範,但實際上,最終政府卻痴迷於計劃式經濟帶來的奇蹟般地發展。建設性地干涉經濟,不讓經濟聽任市場力量的支配,以便以適合於國家利益的方式指導與發展經濟,這無疑是有效的而且成功的。

一開始,政府投資的主要是國家急需的鋼鐵、軍工、造船以及化學等方面的工廠,但面對計劃經濟模式的成功,政府迅速收購了民間的礦場與造船廠、機械廠。而為擴大政府企業的融資渠道,又頒佈新的銀行法規,錢莊被取締、銀行資本被提高,從而促成帝國中央銀行、交通銀行、通商銀行、帝國信託銀行、江淮銀行兼併小型私有銀行、錢莊。

九年來在中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之強遠超過外人想象,在這種干預下,中國的工商業變成了一部機器,完全按照政府制定的執行機制執行著,正是這種強制性的、計劃性的經濟模式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民營企業卻在苦苦支撐著,一四計劃時,政府投資集中於重工業專案,在政府投資空白之處,藉助關稅保護,民間企業在輕工業上大獲其利,而在二四計劃期間,隨著政府加大在輕工業專案上的投資,剛剛獲得發展的民營企業,幾乎陷入了苦苦支撐之境,短短四年間,超過一萬三千家民營企業或是破產,或是選擇的與政府合營的方式,藉助政府的力量尋求生存,只有一些規模較大、技術較強的民營企業在國進民退的過程中苦苦支撐著。

在中國做生意很難

幾乎每一箇中國商人都會這麼說,只要企業的頭上沒有“國”字頭,甚至都不可能在殘酷的市場中生存立足下去,但也不是全部,或許是因為“燈下黑”的緣故,在江蘇、安徽、浙江三地的民營企業,卻是非常活躍,或許是因為三地存在著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