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琛�
天山童姥把“生死符”當做她統御管理武林中桀驁不馴的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島島主的主要工具。在她看來,生死符的定義就是讓下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有這樣,這些桀驁不馴、不好管束的下屬才會俯首聽命,不敢有半點違逆。她給每個下屬身上種下穴位不一、陰陽比例各異的生死符,牢牢地把下屬控制在手裡。
天山童姥的這種做法確實收到了效果。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島島主中的領頭人物烏老大就曾經這樣說過:
“我們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島島主,有的僻居荒山,有的雄霸海島,似乎好生自由自在,逍遙之極,其實個個受天山童姥的約束。老實說,我們都是她的奴隸。這童姥欺壓於我等,將我們虐待得連豬狗也不如。倘若她不命人前來用大棍子打屁股,那麼往往用蟒鞭抽擊背脊,再不然便是在我們背上釘幾枚釘子。”
物極必反,童姥陰鷙狠毒,不把下屬的死活、利益、快樂放在心上的做法事實上早已為他埋下隱患。她治下的這些五湖四海的豪士忌憚“生死符”,敢怒不敢言,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怨言,一旦時機湊巧,他們內心積蓄的憤怒、不滿就會象火山般爆發出來,對童姥的領導權威開展激烈的武力對抗。
果然,他們乘童姥病危之機,立即糾合在一起,發動了大規模的組織叛亂。烏老大率領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島島主攻上了童姥的大本營……縹緲峰靈鷲宮,大開殺戒,只為尋求到“生死符”的解藥。
此後,童姥和同門師妹李秋水激鬥後同歸於盡。生死符的解法只掌握在虛竹一個人手中。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虛竹大可以按照童姥的老方子,照單抓藥,用生死符把這些江湖豪士控制在自己手裡。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管理生死符:論管理的寬嚴之道(2)
這樣做並非不可能。這些豪士之所以反叛,一方面是因為童姥的苛酷,更重要的是他們害怕童姥一死之後,生死符的解法就此湮滅,自己等人再無解脫之法,連每年一次的臨時解藥也得不到了。所以,只要虛竹比童姥稍假詞色,略加撫慰,是不難讓這些人偃旗息鼓,停止叛亂的。
但是,虛竹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辦法,他把童姥種在這些豪士身上的生死符一一拔除,永絕後患。
虛竹解了鐵鰲島島主哈大霸的生死符,哈大霸站起身來,揮拳踢腿,大喜若狂,突然撲翻在地,砰砰砰地向虛竹磕頭,說道:“恩公在上,哈大霸的性命,是你老人家給的,此後恩公但有所命,哈大霸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哈大霸的態度是這群豪士的代表。這些桀驁不馴之徒,對在自己身上種下生死符的童姥是口服心不服,但對拔除生死符的虛竹卻是心服口服,萬眾歸心,忠心耿耿,從此再不起叛亂之心,只要靈鷲宮有所差遣,立即一呼百應,人人爭先。
為什麼童姥刻毒無情的管理只收到表面和暫時的效果,而虛竹仁慈善良充滿人性的做法卻贏得組織管理中的長治久安的局面呢?
從生死符的角度出發,童姥種下生死符可以稱之為“死”,而虛竹拔除生死符則可稱之為“生”。我們必須看到,虛竹之所以能夠採用“生”的辦法,是建立在童姥事先已經實施的“死”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童姥在這群豪士身上種下生死符,那麼虛竹勢必無符可拔,又怎麼來收服人心?如果這群豪士不是身經生死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慘遭遇,就不會有虛竹拔掉他們的生死符之後的強烈對比和反差。以虛竹的仁慈善良的,根本不可能將這幫桀驁不馴的人收歸屬下,更沒有一個人會來聽他的號令。所以,只有童姥和虛竹兩個人的做法結合起來,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管理生死符”。
所以說,管理生死符並不是讓下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用強制的手法來換取他們的俯首聽命,而是要擁有既可以讓下屬“生”,也可以讓下屬“死”的能力。
當然,我們今天來談論管理,這裡提及的“生死”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不是真的指下屬的生命而言。在這裡,“生”大致可以理解讓下屬工作愉快、給予各種精神和物質激勵,而“死”也相應地可以理解為對觸犯了組織規章制度的下屬進行的嚴厲處罰,包括罰款、停職檢查、開除等等。
這兩種做法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獎勵,就沒有懲罰。
春秋時期鄭國的宰相子產的“寬猛相濟”的治國理論同上述“管理生死符”的理論可謂不謀而合。
子產病危,交待後事,對大夫子大叔說:“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