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8部分

”、“抗戰劇社”、“烽火劇團”等,奔赴抗日前線,為前線軍民服務,在部隊廣泛開展了“兵演兵、兵唱兵、兵寫兵”的群眾性文藝活動。

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還把文藝的種子撒向農村,在他們的幫助下,農村的文藝活動蓬勃發展,農村劇團、秧歌隊如雨後春筍。他們運用民歌、小演唱和各種曲藝形式,及時反映現實,緊密配合了抗戰和勞動生產。文藝與群眾結合以後,解放區便成為新文化的海洋。

其次,取得了文藝創作上的豐碩成果。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現實鬥爭的生活為源泉,創作出許多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作品,在文藝的百花園裡,出現了大量新題材、新人物,文藝戰線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在這些文藝作品中,反映生產鬥爭、民族鬥爭新題材、新主題的作品佔據了主要地位,廣大工農兵群眾在作品中真正取得了主人公的地位。在這些優秀文藝作品中,其代表作主要有: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季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丁毅等的新歌劇《白毛女》;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小型秧歌劇《兄妹開荒》;丁玲的長篇報告文學《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艾青的詩作《毛澤東》和《雪裡鑽》等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解放區的文藝走上了全面繁榮的道路。

解放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教育和新聞出版事業也得到大的發展。各類學校根據教育為勞動人民服務、為抗戰服務的精神和教育與生產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學與用結合的原則,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學校數量大幅度增加,陝甘寧邊區增設了軍政研究院、行政學院、中國醫科大學、民族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延安大學、中央研究院、軍事學院等。中、小學校發展迅速,陝甘寧邊區中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