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等有關事務。”日本在該地區原駐外交官,在上述事務處理問題上應受大東亞大臣的“指揮和監督”。'《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書》下,第577~678頁。'
大東亞省的行政機構下轄四局:總務局、滿洲事務局、中國事務局、南方事務局。另設大東亞聯絡委員會。大東亞省的設定是企圖調整原興亞院與外務省派出的雙層機構,將拓務省、對滿事務局、興亞院和外務省的東亞局、南洋局全都併入大東亞省,廢興亞院官制。按上述規定,除少數“純外交”之外,外務省不再擔負上述大東亞地區內的外交政務,權力被削弱,東鄉外相由此而辭職表示反對。
大東亞省實際也未能真正掌握所規定的該地區內的政務,按官制第19條規定:“大東亞省應同陸海軍策應合作,執行有關大東亞地區內佔領地行政事務。”'《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書》下,第578頁。'
所以大東亞省的設定,實質上加強了軍部的行政權力。大東亞省的設定是對原有興亞院等殖民機溝的發展,也是為配合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的殖民政治步驟。
大東亞省設定之時,瓜島戰局也正走向崩潰,戰爭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對各國的政略不能不作出調整。1943年5月29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和5月31日御前會議制定《大東亞政略指導大綱》,其方針第一條規定:“帝國為完成大東亞戰爭,應集結以帝國為核心的大東亞諸國家諸民族,進一步整備和強化政略態勢,堅持戰爭指導的主動性,以適應世界形勢變化”。增強了謀略色彩。其第二條隨著規定了大東亞政略與侵華戰爭關係:“整備政略態勢,應以強化諸國家諸民族對於帝國的戰爭合作,尤以中國問題的解決為基本著眼點。”'《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書》下,第583頁。'
基於上述考慮,日本於10月30日同汪偽政權簽訂了《日華同盟條約》。
幾天後,由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主持召開了有傀儡頭目參加的所謂“大東亞會議”,會議還透過所謂《大東亞共同宣言》如下:
“美英為本國的繁榮,壓迫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尤其對大東亞進行貪得無厭的侵略與剝削,逞其奴役大東亞的野心,終於從根本上破壞了大東亞的安定,大東亞戰爭的原因就在於此。大東亞各國相互合作,完成大東亞戰爭,使大東亞從美英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保全其自存自衛,根據下述綱領建設大東亞,以期為確立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一、大東亞各國同心協力,確保大東亞的安定,以道義為基礎建設共存共榮的秩序。
二、大東亞各國相互尊重自主獨立,以實現互助敦睦,確立大東亞的親睦友誼。
三、大東亞各國相互尊重各自的傳統,發揮各民族的創造性,以提高大東亞的文化。
四、大東亞各國在互惠原則下緊密合作,以求發展經濟,增進大東亞的繁榮。
五、大東亞各國敦篤同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消除人種差別,普遍交流文化,進而開放資源,力世界的進步作出貢獻。”'〔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原書房,1970年版,第460頁。'
宣言提出所謂“相互尊重各自的獨立自主”,“實現互助敦睦”,實現“親睦友誼”,“消滅人種差別”等虛偽口號,同時強調各國“同心協力”、“緊密合作”以“完成大東亞戰爭,使大東亞從美英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企圖將備僕從國繼續捆綁在日本的戰車上。
大東亞會議的召開,在形式上確立了日本的大東亞殖民體系。日本的大東亞殖民體系共分三個層次:內層以日本本土加上殖民地朝鮮和臺灣為核心,中層即“日滿華”體制,外層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佔領區。其中“日滿華”體制是日本殖民體制的基本骨架。
三、強化對佔領區的軍事行動
(一)提高治安肅正作戰的戰略地位
日本為把中國變成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首先是鞏固對既佔地區的控制。日軍針對華北、華中等地日益發展的抗日遊擊力量,進行了空前殘酷的“掃蕩”。日軍進行的治安肅正作戰,實際上已成為侵華日軍的主要作戰,其戰略地位空前提高。這是從1941年起日軍華北治安戰的最重要變化。
1940年12月26日,東條陸軍大臣同杉山參謀總長會談,確定日本對華戰略基本方向:
“一、必須將中國事變儘快實現解決。為此不僅要考慮南方,還需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既要繼續對重慶施加軍事壓力,又須著眼於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