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家長朋友們,是否考慮過順從和聽話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一批又一批順從和聽話的孩子產生了,一幫小大人產生了,他們的典型特徵就是說著大人的話,想著大人的想法,他們儼然成了大人們思想的附庸,成了成人世界各種命令的執行者。
嗚呼哀哉!
他們從小就失去了選擇自己成長的權利,他們可謂沒有一個獨立的人生,因為他們要生活在一個用“順從、聽話”營造的氛圍裡。他們現在聽父母的話,養成了順從和聽話的習慣,那麼到了社會上,在與人相處時也容易如此,這就意味著很難獨立、自信,很難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創造力從小就被從根上扼殺了!在這個競爭激烈,動輒談創新的社會,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他有一個怎樣出眾的表現?大家都知道,社會日新月異,這必然要求創新型人才的出現,如果想在社會上立足,想有一個美好的發展前景,創造力不可缺少,而順從和聽話的孩子又如何完成這樣的轉變,取得這樣的成就?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朋友們,別為了培養聽話的孩子,最後造就了沒有創造力的孩子,這不應該是教育的目標和本質!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逃避還是發展,衡量成長的關鍵
最好的成長狀態,就是讓孩子享受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少年時光,又做好了迎接成年世界的準備。
每一場培訓對我來說都是光榮的,也是艱鉅的。艱鉅並不在於講不講得明白,能不能讓家長有所收穫,而在於每一場培訓之後,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潮水般向我湧來……我這個水性一般的人,常被家長問個夠嗆。
有一回,我講完了正想回家,一位媽媽攔住了我。雖說我這人行事低調吧,但是老有人高調地發現我,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高調地問我問題,弄得我不答不能脫身。這回她的問題是:“崔老師,我家閨女去美國留學了,現在不是金融危機嗎,她問我現在是該留在國外,還是回到國內來。”
“請問這位媽媽,您覺得您的女兒是個什麼態度呢?”
“她就是沒有態度,想我們給她建議嘛。”
“那我就知道她的態度了,是逃避。我的這種說法您可能無法接受,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20多歲的留學生,還不能面對自己的去留問題,這不是逃避是什麼?我的建議是,您回去鼓勵她,讓她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決定的風險,這樣才能算是長大了。”
孫瑞雪女士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倡導者,她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說了一個“圓圈人格”(這是我起的名字)。裡面說:
圖中央是紅色圓心,表示人格人品完善的人群,環繞這個圓心的是一個藍*,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較堅強、有自制力、能夠幫助別人的正常人,這是接近完美的一個人群。再向外是一個白*域,它代表人格有許多缺陷、不夠完美的大多數普通人。而最外一環是正常範圍外的那一類人,犯罪者、精神病人屬這一類。
蒙臺梭利認為,初生兒屬於最中心的紅*域,他們代表著真、善、美,如果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自然就能成為藍*域中的人。所以,成人應該懷著對生命的崇敬,來保證他們的天性得以自然成長,而不是強制他們或讓他們按照成人的想法去發展。很少有人能夠到了成年之後,還保留本性中的真、善、美,如果有,這樣的人就格外受人尊敬。比如印度聖雄甘地、南非總統曼德拉、法國女記者法拉奇等,他們都具有堅強的品格,在面臨別人的侮辱、挑釁的時候,他們能辨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後果,控制自己朝著目標前進,不受外界的影響。這些藍色圈中的人,是社會中的領袖、英雄。
而在藍*域以外,也就是白*域的人和更外面的人,他們所做的,就是將大量的生命和精力花費在與自己的掙扎中,不斷逃避,然後又要不斷面臨新的困難,再逃避……這樣一來,這些人就沒有精力來完善自己,也就沒有什麼提高,一生庸碌、不幸福。
我這個很少講理論的人,之所以花大量的時間來介紹這個“圓圈理論”,就是因為我很相信這個觀點,就連我們成年人,都經常在和自己作鬥爭、在逃避現實、在掙扎,而不是不斷完善自己,這個理論對教育孩子、完善自我都是有幫助的。
所以,我們成長中面臨的最困難的事,就是正視現實,然後發展自我。我們教育孩子,也要以此為重點:觀察他們在面對責任、處罰的時候,是選擇逃避,還是面對、承擔。如果孩子們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