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起義,參加起義的人數達2萬多人,沉重地打擊了佔領海南島的日偽軍。
1939年11月和1944年10月,日軍兩次佔領廣西南寧。聚居在廣西南寧、防城、邕寧、上思、扶綏、武鳴、賓陽、平南、蒙山等地的壯、漢、瑤族人民,組織了大批的支前隊伍,為前線輸送了大量的物資。在日軍佔領南寧、梧州期間,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組織了自衛隊與日軍進行鬥爭。
各少數民族透過抗日鬥爭,加強了同漢族人民的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種全民族的團結,是抗日戰爭能夠堅持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基本保證之一。
四、臺灣和港澳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
在全國抗戰爆發前,臺灣同胞對日本帝國主義步步入侵祖國大陸就予以極大的關注,經常提醒大陸人民警惕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
1931年6月,日本侵略軍制造“中村事件”,《臺灣新聞報》專門就此發表社論,揭露這是”武力外交”的“慣用手段”,提醒全國人民“軍閥勃勃欲動”,“國民而深警醒”。“九·一八”事變後,《臺灣新聞報》從9月26日開始,連續報道事變的真相,向臺灣人民傳遞大陸人民抗日鬥爭的資訊。“七·七”事變後,大陸人民舉國抗戰的行動給臺灣同胞以極大鼓舞,他們進一步採取各種形式開展鬥爭,用實際行動支援大陸同胞抗戰。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間,宜蘭等地數千名礦工舉行暴動,襲擊當地警察,焚燬日軍彈藥庫,奪取武器,最後進入阿里山與高山族同胞聯合起來,堅持抗日鬥爭。1938年夏天,臺灣愛國者將日軍久留米儲油庫炸燬:使可供日軍使用6年的汽油全被燒掉,並炸死炸傷日軍70多人。
1939年3月,高雄地區1000多農民壯丁為抵制日軍徵兵舉行起義,奪取日軍的槍支並與之激戰,犧牲600多人。同年10月,基隆地區被強徵入伍的300多名壯丁領到軍械後,掉轉槍口當場暴動,經數天戰鬥殺傷日軍170餘人,暴動後進入叢林堅持鬥爭。由於當時臺灣所處的環境條件的限制,上述鬥爭沒能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抗日武裝鬥爭,但它卻充分表現了臺灣同胞的民族精神和鬥爭意志。
為了適應臺灣地區的鬥爭條件,臺灣同胞除了憤然舉行武裝暴動以外,還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鬥爭。他們或以隱蔽的手段破壞軍需生產;或故意拖延怔工、徵糧、徵稅時間;或破壞公路、鐵路、橋樑,阻礙運輸。有的被強怔到達前線後還利用機會進行鬥爭。臺胞林新夏,1939年被日軍強徵到海南島當監工,他利用當監工和擔任日語翻譯之便,經常瞭解日軍的動向,多次向當地抗日遊擊隊提供情報,使日軍常常遭到出其不意的伏擊。
在島內的臺灣同胞開展多種形式抗日鬥爭的同時,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台胞也積極行動,投身於抗日戰爭的行列。
1937年8月,廈門的臺籍同胞首先組織了“抗日復土總聯盟會”,接著,在上海的臺胞也先後成立了“中華臺灣革命黨”和“中華臺灣革命大同盟”。
1939年,上海臺胞進一步聯合,組織了“臺灣革命黨”。
1939年春,在大陸日軍佔領區的臺灣同胞,秘密組織了“臺灣革命青年大同盟”。此外,在福建也成立了“閩臺協會”等組織。1940年3月,臺灣同胞部分抗日組織派代表共同組成“臺灣革命同盟”。該盟先後在閩南、浙東分設“南方執行部”和“北方執行部”,創辦《新臺灣》和《臺灣民聲報》等刊物,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42年初,“南方”“北方”兩個執行部先後撤銷,成立南方、福建、直屬第1區、直屬廣州區、直屬汕頭區以及廈門、曲江、上海等8個分會,形成了遍及半個中國的臺灣民眾抗日團體。
臺灣革命同盟還有自己的抗日武裝“臺灣抗日義勇隊”,這個武裝組織是1938年建立的,人數最多時達300親人,分為3個隊,活動在浙江沿海一帶,1942年轉移至福建,在龍巖設立指揮部。義勇隊成立以後,經常進行對日軍的騷擾活動。
1942年6月17日,日本侵略者在廈門舉行霸佔臺灣47週年的紀念活動。
這一天,義勇隊深夜出動,向日軍設在廈門的“興亞院”投擲數枚炸彈,同時在全市廣為散發抗日傳單,引起日軍的震動。6月30日,義勇隊以炸藥炸燬廈門虎頭山日軍油庫,再次顯示了力量。7月1日,日軍舉行慶祝廈門市偽政府成立3週年活動,義勇隊在會場上向參加慶祝會的日軍投擲炸彈,炸死炸傷日偽軍數十人。義勇隊的騷擾活動大大鼓舞了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