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內戰。與美國南北內戰的區別是沒有組成另一個政府而已……其實是成立的,韓馥和袁紹擁立了劉虞,不過那老頭沒敢而已……
十八路大軍殺氣騰騰的去打董賊,一上來就兵頓汜水。大家急的團團轉時,關羽出來力挽狂瀾,溫酒斬華雄……說實話,一個已連戰兩陣的人你還挑不了他,實在丟臉。所以關羽斬了華雄不足為奇,唯一特點就是快的嚇人了點……然後大家烏秧烏秧的殺到虎牢關……這裡我要鄙視老羅一下,其實汜水和虎牢是同一座關……可能老羅嫌只有一坐不過癮,於是憑空多了一座……又是遇到呂布,呼呼斬了幾個傻瓜,諸侯全傻了,還是三個通緝犯齊上趕跑了呂布。董賊撤出洛陽。諸侯做鳥獸散。
老羅寫這個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給讀者的印象是:所謂的諸侯全是白痴。那麼多人居然先困於華雄後頓於呂布。如果沒有劉關張三人,諸侯攻勢就是一次徹底的失敗。
後來我翻了一下《《三國志》》,發現了更多的BUG。首先,討董賊的一共只有十三路,不知道老羅哪裡又湊了五家……不過他加上了公孫瓚是為了便於三兄弟出場,不過事實上討董賊期間三兄弟全在幽州做通緝犯,自顧不暇,哪裡有空去和呂布叫板?其次,說是十八路諸侯連營N裡,人馬有N萬,大有超越赤壁八十三萬曹軍之勢。可事實上,真正與董賊交手的兩人而已,孫堅,曹操。曹操在滎陽遭到伏擊大敗,而孫堅幾經挫折擊敗了董賊,卻兵頓洛陽。而袁紹他們那幫人“置酒高會”,喝酒看MM呢,壓根沒和董賊交手。
但聯絡一下三國後來的事蹟,我逐漸發現,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的真正意義。
首先,請允許我羅嗦一下,把十八路諸侯報一下: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
海太守袁紹。
後來他們的下場,袁術在跋扈了一段後死的很慘,韓馥在聯軍解散後立刻被袁紹奪了冀州,豫州刺史那傢伙後來被曹操排擠了,劉岱被曹操收編,王匡好象被袁紹併吞,第六到十一鎮那些人先後被曹操壓制或吞滅,徐州刺史大家知道三讓徐州的事,不談,孫堅死於劉表之手,公孫瓚後來在官渡戰前死於袁紹。馬騰活的長一點。
這些人乃是當時漢王朝的精英中的精英,卻在數年內完全土崩瓦解,在他們的血泊中,站起了曹操劉備和孫策這樣的新興勢力。
想起曹操那句話“任賢唯舉”,是完全拋卻了門第觀念,他的手下人才之豐富凌駕於任何諸侯之上。可以說,十八路諸侯討董賊,使所有諸侯開始意識到:舊王朝的秩序已經不復存在。亂世真正開始了。於是從十八路諸侯解散後,新一輪的勢力新分配立刻拉開了序幕,天下立刻開始了毫無秩序可言的弱肉強食。而在這個時候,對舊時代拒絕最徹底的曹操就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十八路諸侯的###象徵了漢王朝實際的崩潰,象徵了亂世的開始,這就是我的結論。
最後談一下此次聯軍對曹操的影響。曹操在聯軍期間寫下了“白骨露於夜,千里無雞鳴”的著名詩句,委婉的表達了對諸侯們的不滿。可以說,那時的曹操多少有點匡扶天下的豪情和報國的壯志。但在諸侯們的推委不前下,曹操看見了政客的真正虛偽本色。曹操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豎子不足與謀!”
我仔細想那句話,分明可以感覺到其中的憤懣,藐視,更多的是悲傷。或許從那一刻開始,曹操才真正看清了所謂的政客,所謂的天下,也明白了亂世的道路。那個以前特立獨行執法嚴格的專心的小吏曹操至此結束,這一句無比哀傷的話宣稱了一個奸雄的產生。他在那一剎那告別了以前所有的雄心所有的理想,剩下的是對亂世的征服之心。這就是我的看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宦官和外戚的危害
宦官和外戚的危害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敗,王朝面臨全面崩潰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專機之時。翻開二十四史,呂氏奪權,武則天篡位,慈禧臨朝等等外戚干政事件屢見不鮮。再以宦官專權而言,從秦二世時趙高指鹿為馬,東漢十常侍亂政,唐代高力士弄權,到宋代童貫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