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部分

的情況不同,地勢延綿起伏的南方水田更適合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

在梁村,農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牛’的手扶拖拉機。這種用十二匹馬力的柴油機帶動的簡單農用機械在農村使用範圍非常廣泛。

在車後掛上拖斗之後,就可以幫著農民運輸各種農業生產資料以及收穫的糧食蔬菜等等,卸下拖斗,換上放滑輪,手扶拖拉機就搖身一變,變成耕地機器。

這不,每年的春耕的時候,梁村的原野上就會出現不少‘鐵牛’的身影,它們自勺嘶吼聲響徹整個田野,帶來了工業時代的巨大力量。

當然了,整個梁村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鐵牛’耕地,還有相當一部的村民還在使用耕牛。

從山上看下去,一面面水鏡上,賓士的鐵牛和慢騰騰的水牛形威了鮮明的對比。機器的轟鳴和耕牛悠揚的哞叫聲相映成輝,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以前劉睿小的時候,無憂無慮,心中所想的問題也很簡單,面對這樣的反差景緻,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長大之後,不是為了學業揪心就是為了生計奔忙,更加是不會有心思去體會這些看上去一點都不稀奇的景色。

但是,自從獲得神農空間之後,家裡總算是擺脫了貧窮的命運,對未來擁有更多信心的劉睿這才擁有更多的閒情逸致。

這些以前看起來司空見慣的景色在劉睿如今的眼中,別有一番滋味,讓他在感慨那句話:“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當然了,整個梁村也就劉睿有這種閒情逸致欣賞村子裡的各種景色,大部分的人都在忙活著。

耕地之後,村民又開始從菜地裡把秧苗送到田間地頭,開始插秧了。

前幾年,劉睿還跟著張桂芝到田裡面插秧,那時候可是真正插秧,而不像現在是拋秧了。

記得前幾年縣城農業技術站的技術員到梁村傳授旱秧栽培技術以及拋秧技術的時候,梁村很多村民都是不太理解。

用一些老頭老太太的話來說,我們侍弄莊稼一輩子了,還用得著你們這些穿皮鞋、穿裙子的人來教?

水稻的秧苗在旱地上栽培、拋秧而不是插秧,還有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一下子讓不少的村民感到無法適應。

最後,還是村委會強令之下,才有不少村民接受了培育旱秧、進行拋秧的新技術。劉睿記得那個時候,農業局發下來的聚乙烯秧盆甚至都還有剩餘,很多村民都覺得不太靠譜。

不過,很多新技術之所以被技術人員以及決策部門認為有推廣的價值,其中肯定是擁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季下來之後,使用旱秧栽培和拋秧技術的村民不僅僅在勞動強度上有所減輕,更重要是水稻的轉青速度快,產量高。

在不少農戶成功地示範之後,旱秧栽培和拋秧技術迅速取代了已經使用了數千年的水秧和插秧。

以往,一個壯勞力,插秧能手一天從早忙到晚,頂多能夠插七八分的水田,根本就不到一畝,而且晚上回家都是腰痠背痛,根本就直不起腰。但是,採用的拋秧技術之後,哪怕是上小學的娃娃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可以勝任輕鬆的拋秧活計。

如此一來,梁村每到了插秧的季節,都能看到一家老小全家出動的壯觀景象,倒也是有一種其樂融融的溫馨油然而生。

梁村村民拋秧的速度很快,這才幾天的時間,劉睿就看見原本明晃晃的水鏡上就密佈了青色的秧苗。這些秧苗就如同一根根青絲在水田裡蔓延,想要把整個原野都染成綠色。再過幾天,等到秧苗轉青之後,整個世界就都會被綠色給佔領的。

今年,劉家和張家都沒有種植水稻了,因為水田都和人家換威了旱地,變成了養豬場和周圍的菜地。自從上次寒流襲擊之後,張家上下可謂是震動不已,開始重視養豬場的日常管理。

張振耀幾乎是全天候守在養豬場,絲毫不敢大意;張振光每天除了忙活村委會的事情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也是出現在養豬場,悉心地處理各種事務;張振祖則是利用業餘的時間學習各種獸醫知識,希望能夠儘快變成上手,處理養豬場平時出現的一些小疾病。

現在的張家三兄弟已經把養豬場當成了張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都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

當然了,養豬場欣欣向榮的狀況也是給了他們更多的信心和動力。

雖然養豬場現在的存欄量還很小,但是張家兄弟相信隨著經驗和資本的增加,張記豬場變成萬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指日可待。特別是劉家酒坊的逐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