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也是會上網的的人,她知道獨孤雲煙的想法並不是她一個人的。他們這一輩的年輕人的想法,大多和她一樣。
他們不想結婚,不想再重新擁有一個家庭。如果可以的話,他們能夠忍受社會的輿論和壓力。只要把自己的父母養老,他們自己的死活,他們並不是那麼在意。
他們能活到哪一天就是哪一天,畢竟已經沒有心理負擔了。因為養他們長大的人,他們已經給他們養老了,把自己的死活也就那樣。
人死如燈滅,不過就是一坡黃土,葬在哪裡都一樣。還有許多年輕人,直接遺體捐贈,還省的死後找墓地。
在他們的眼中,自己的身體,不過就是一個軀殼。他們已經使用過了,價值已經被他們用完了。
對他們個人來說,遺體捐獻是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一種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人死了之後,身體對本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人死後有沒有靈魂,遺體捐獻卻都具體意義。
一方面,人想著在死後還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社會道德;另一方面,某些相信人死後可以透過器官的使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輝也照亮別人的生命。
更有甚者認為自己的器官進入了別人身體併發揮作用時,自己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了重生,而願意遺體捐獻。
媽媽是不能夠理解他們這種想法的,應該說他們這一輩的人都不能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明明科技與時代的進步,人們雖然享受的同時不是應該更注重繁衍嗎?不是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身前身後事嗎?
但是他們並不是,他們只有身前,身後的事就是啥也不是。為父母盡孝,是他們最後的倔強。
還有很多人享受愛情但不想結婚,我單身,但不獨身;我有伴侶,但是不結婚,這種狀態已成為一些時尚人士之選。
他們認為有確定的關係,享受浪漫的愛情,可是結婚後就不一定有這麼美好的生活了。
畢竟尚未跨入婚姻,兩人珍惜在一起的生活,彷彿一直在談戀愛,就算吵架了,也會互相承認錯誤。
反觀身邊許多已婚朋友,婚後不僅有瑣碎的家務活要料理,更可怕的是,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到時候愛情在一大堆關係、事務面前必然要隱身。
更多的人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網路上有許多關於不婚和獨身的圈子,許多志同道合者在這裡交流把單身進行到底的理由。
他們的人生信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獨善其身。”
他們對於婚姻的看法是,婚姻太複雜,幸福的因素完全不像單身生活那麼好控制,既然結婚不一定幸福,而自己目前的狀態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那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
尤其是看了幾個同學、同事上演結婚離婚再婚的“折騰”,他們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不婚決心。
他們明明過得很好,上班本來就很忙,佔用的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下班之後的時間可以和朋友吃飯喝茶打牌看電影,也可以享受珍貴的單身空間,他們已經沒有慾望、動力和目的認識新的陌生人了。
還有一部分恐婚源於父母婚姻失敗,認為自己就算真的擁有婚姻了,也不見得會幸福。原生家庭給他們的影響,是關乎他們一生的。
很多人不知道因為童年時期父母三天兩頭吵架,甚至發生家庭暴力,對於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讓孩子對婚姻充滿了恐懼,總是認為不可能有美滿幸福的婚後生活。畢竟自己父母並沒有好的示範,他們都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又怎麼會運氣好,找到一個幸福的家呢。
:()我在末世做逍遙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