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在華陽開展地質普查,據說煤炭礦藏十分豐富,真正的礦藏秘密和開採規劃,被史無前例的*斷送了。後來,當時的領導根據當年地質隊留下的部分資料,建立了黑龍煤礦。也就是說,華陽的礦產資源是個未知數,但決不是負數,甚至不能用捧著金碗來形容,應該是守著聚寶盆。有了生財之道,有了發展工業的本錢,接下來看我們怎麼挖出寶藏。大家都知道,探礦開礦,沒有雄厚的資金不行。我們自己沒有能力,招商引資嘛!不管是誰願意到華陽來投資開礦,我們都大開綠燈,給與優惠政策,這樣才能拉開華陽經濟發展的序幕,只有華陽的經濟蓬勃發展,如火如荼,華陽的好戲才能越唱越紅火。這次考察團南方之行最大的收穫,就是考察了溫州的企業改革,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說我們坐井觀天不為過。關於企業改革,我們不過從媒體的宣傳上略知一二,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東西很多,彷彿背上捱了一鞭子啊!看來,我們不但要迫不及待考慮華陽煤礦資源的開發,而且也要急切考慮華陽企業改革。”
“羅副縣長,走了一趟溫州,一定獲益匪淺,談談高見。”本來用不著王書記點將,羅副縣長必然發表感言的,王書記為什麼多此一舉,在座的人各有想法,都在猜想是不是王書記聽了劉縣長對華陽的微詞,流露出不滿。
“一趟溫州沒白走,確實開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正如劉縣長所說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劉縣長說得好,我們和溫州相比,不單單是經濟的落後,而是思想的落後,一句話說到點子上了。當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但華陽的經濟發展,絕不允許我們熟視無睹。從解放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打農業翻身仗,四十年過去,始終沒有改變華陽貧窮的面貌。現在農村分田到戶,農業基礎紮實了,政府的職能理所當然的要轉變。在引導農民發家致富的同時,政府的重點工作應該放在工業發展上。拿最時髦的一句話說,無農不能養國,無商不能利國,無工不能富國。其實,毛主席早就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盡在農業上做文章,卻始終沒有做好,無論如何也該寫一篇工業論文,我們還猶豫什麼?我認為,華陽的經濟發展戰略是,農業富縣,工業強縣。搞農業分田到戶是條路,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必須有農業現代化新思路。搞工業,對於我們這樣的農業大縣,特別時逢企業改革的大好機遇,確實是對各級領導幹部的嚴峻考驗。華陽工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發資源揮優勢,而資源只有挖掘出來,才有它的經濟價值,埋在地下,即使是金子,也如同石塊。所以,我們就要在資源配置上做文章。至於這篇文章怎麼做,我作為主管工業的副縣長,一定在最短的時間內,深入調查研究,儘快拿出華陽華陽企業改革方案。”羅副縣長剛從畜牧局升任不久,雖然溫州取經煞費苦心,必定隔行如隔山,在沒有令人信服的企業改革構想之前,他絕不會輕易放空炮。
“縣委召開企業改革座談會,請來華陽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就是針對華陽企業改革,聽聽內行們的建議。張總,你是搞工業的行家裡手,溫州轉了一圈,談談感受。”這真是破天荒,按照論資排輩的慣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張徳先,必定六大班子成員都在等待機會,沒想到王書記竟然一改慣例,張徳先可是受寵若驚,但還是自知之明的客氣道:“還是請領導先說,”
“開會誰先說後說,非得排資論輩,毫無道理。”
“那我就厚著臉皮,把破磚丟擲去。溫州轉了一圈,最大的收穫是敲開了自己這榆木疙瘩腦袋,最佩服的是溫州人的超前意識,最不服氣的是自己的收入少的可憐,這是相比較而言。可是不服氣不行啊!誰讓我們經濟落後來著。說句實在活,華陽這幾年,也是風光佔盡,首先脫掉了貧困帽子;其次農業打了翻身仗;最大的成績是農業有六朵花,工業有九條龍。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六花綻放,九龍騰飛,華陽的經濟經濟騰飛指日可待。我現在搞不明白,為什麼提到企業改革,就非得把眼睛盯在個體經濟上,就得像溫州那樣遍地開花,我看這句話最不適合於煤炭礦業的開發。就這個問題,我曾和羅副縣長探討過。不知在座得各位是否到過煤海市,那裡的小煤礦可是氾濫成災。眼下看,地方經濟發展了,私營業主兜裡有錢了,可都在敗國家的家底,透支子孫後代的財富,無異於殺雞取卵。再者說,煤炭的消費市場到底什麼樣?反正眼下市場疲軟,黑龍煤礦每年生產不足十萬噸,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都銷售不出去,我不知多挖煤幹什麼?煤炭埋在地下,永遠是財富,可堆在地面上賣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