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掛毯帶回國後,立即引起親友的興趣,於是,他們便打來越洋電話,寄錢來向旺堆訂購。這樣的越洋生意,旺堆一個月能接到好幾起。

看到老外這麼喜歡手工掛毯,旺堆真想把店子開到美國和歐洲去。但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他知道,憑藉自己眼下的實力還做不到這一點。為了積蓄自己的力量,為將來打好基礎,2001年9月,旺堆將年僅10歲的兒子登增昆金送到了美國學習。他希望兒子能在美國學有所成,以後成為自己的手工掛毯在美國的“總代理”。送兒子到美國學習,旺堆每年要花十多萬元錢,但旺堆認為這很值得,因為在經營過程中,他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水平低對事業發展的制約。目前,旺堆正想方設法,準備在內地設經銷點,向內地喜愛西藏文化的朋友們推銷他的手工掛毯。旺堆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走出牧區想找一份小工的普通牧民了,在十幾年跌跌撞撞的過程中,他的思路越來越開闊,已經徹底地完成了從一個牧民到一個商人的轉變。旺堆在創造財富神話的同時,也證實了當年的嚮往和判斷是正確的:在日喀則一望無垠的牧區之外,果然有著更精彩的地方!

點評:如何從相對中尋找財源

經濟學中有一個分支叫短缺經濟學。在商業上,一般來說短缺就意味著賺錢機會。旺堆牧區家鄉的綠松石非常豐富,河裡隨便撈撈就是一大堆,但想買面小鏡子、買個小梳子就非常不容易;拉薩城裡鏡子、梳子有的是,一堆一堆,但綠松石之類的東西則是稀缺產品。旺堆將家鄉的綠松石背到拉薩,將拉薩的小鏡子、小梳子背到家鄉牧區,將相對的豐富與相對的短缺來了一個對流,很容易就賺到了大把鈔票,完成了原始積累,這是對短缺經濟學最簡單的理解和最樸素的運用,成效顯著。

第46頁。商業眼光成全了她

經濟學家說,貨幣只有在流動中才能產生增值,商品也是一樣。在流動中產生的這種增值,就是商人利潤的來源。

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的溫州人,最初生產皮鞋、服裝之類的產品只在本地賣,後來本地市場飽和了,他們就將這些產品向上海、北京等地“運動”,上海、北京又飽和了,他們又將這些東西向甘肅、青海、新疆“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溫州人發了大財,成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同樣,向上海倒哈蜜瓜、葡萄的新疆人,向北京倒西瓜、蔬菜的海南人,都有不少發了財的。這是利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地區間的物產不同而賺錢的案例,其實利用的就是地區間在商品和物產上的相對短缺,和旺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旺堆做得是雙向流通,和遠端貨車一樣,往返都拉貨,不空駛,所以賺錢要更快一些。。buuyu。

除了地區間的相對短缺可被有心商人們用來賺錢外,聰明的商人還善於利用同一地區豐富商品市場上品種的相對短缺賺錢。一般來說,利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物產和商品的相對短缺來賺錢,更多賺得是苦力錢,是跑來跑去的辛苦錢,而利用同一地區豐富商品市場上的相對短缺品種來賺錢,則需要有更好的眼光和更高的智慧。首先,你需要發現哪些是短缺品種,這很不容易,在商品極大豐富的市場上,一個人很容易將眼睛看花,從而將目標看錯;其次,在很多情況下,你還需要親自動手製造這些短缺商品。但它的利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是豐富商品上相對短缺的品種,所謂物以稀為貴,一般都能賣到比“大眾化”商品更高的價錢,使商人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在同樣的體力、物力和資金投放下,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

以旺堆做手工掛毯而論。一般人如果看見別人在做機制掛毯賺了錢,也會跟著做機制掛毯,這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從眾心理。旺堆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做機制毯,我就做手工毯,第一,既避開了同行間的競爭,相互殺價;第二,又使產品出現差異化。而且從文章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對機制毯,手工掛毯是稀缺品種,所以,旺堆能夠賺到比一般人更多的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個目光深遠的人,從旺堆的故事中你可以學到許多東西,而不只是簡單地看一個熱鬧。

案例分析:商業眼光成全了她

叢華滋是山東威海人。威海劉公島因悲壯的甲午海戰而天下聞名,而叢華滋卻以膽量大、水性好、腦子好使聞名。

說到叢華滋的膽量和水性,不得不提到一件事,這件事至今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事情發生在1992年冬天,海軍駐島部隊的一艘運輸船被纜繩纏住,想了很多辦法都解不開。這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