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名稱,負責政務)專政的局面,織田信秀不過是三奉行之一、斯波氏的陪臣(陪臣:家臣的家臣)。然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信秀,卻驅逐主家清州織田氏大和守家,雄霸尾張的下四郡。
三河位於尾張、駿河兩國之間,統治三河的西條吉良氏和東條吉良氏相互廝殺,兩敗俱傷。面對三河如此狀況,尾張織田氏和駿河今川氏都躍躍欲試,想一口吞之而後快。然而,就在此時,一顆新星在三河誕生了。三河的松平氏,居城是西三河的安祥城,靠近尾張,自松平長親以來不斷擴充套件勢力。長親之孫松平清康在大永六年(1526)將居城遷到安祥城東部的岡崎城(今岡崎市)),隨即展開了風風火火的三河統一戰。享祿二年(1529),清康攻陷了今川氏歷經數代、苦心經營的東三河橋頭堡吉田城。東三河五十餘家豪強見此情景,紛紛背離今川,轉而投靠松平氏,由此奠定了松平氏在三河的霸主地位,清康也被家臣們讚美為“三十歲便可奪取天下”的奇才。
三河的崛起猶如一個神話,令今川、織田兩家始料不及。此時的清康雄心萬丈,豪邁千里,在積極統一三河的同時,他於天文四年(1535),將戰火燒到尾張境內的守山城。不幸的是,清康猶如一顆流星,燦爛的光芒雖劃破天空,照耀四方,但一閃既過。守山城之戰中,清康不幸被家臣 阿部彌七郎正豐 誤殺,時年未滿三十歲。松平軍頓時陷入混亂,並從守山城撤圍。信秀立刻起兵,追殺至岡崎城下,圍城戰進行了七個晝夜。失去了清康的松平氏如空殼一般,三河的大小豪強本來就是見風使舵,紛紛坐山觀虎鬥。經此一戰,松平一門四散逃竄,清康霸業曇花一現,就此告終。
松平氏家臣扶保著幼主松平廣忠,面對信秀的強大攻勢,一籌莫展。天文九年(1540),信秀攻下了松平氏的西三河重鎮安祥城,以此作為進出西三河的前哨。事到如今,能救松平氏的只有駿河的義元了。無奈之下,松平氏老臣們只得向今川氏求救。雖然今川氏被清康從東三河趕走,但也不願看到三河這塊肥肉被織田氏吞併,況且又有拯救三河的大意名分,何樂而不為?於是,作為松平氏的援軍,打著扶助三河幼主的旗號,今川軍挺兵再次進入三河。
天文十一年(1542)八月初十,以廣忠為先陣,今川大軍直指安祥城,今川、松平聯軍於生田原(位於今岡崎市)佈陣。信秀則以其弟織田信康為先陣,自古渡城(今名古屋市)出發,進入安祥城增援。氣勢正盛的織田軍並不打算死守城池,而是自安祥城出發,渡矢引川,向馬頭原方向東進。今川、松平聯軍則從生田原向西運動,兩軍相遇於小豆坂。長時間的攻防戰,使得長驅而來的織田軍氣力逐漸不支,且戰且退,向盜木方向轉移。織田軍早已體力耗盡,難以擺脫緊追不放的聯軍。織田後隊慢慢被追上,眼看就要崩潰。就在這時,織田氏七名年輕武士:信秀之弟織田信光、側近織田信房、下方貞清、中野一安、岡田重善,以及佐佐勝通、佐佐政次兄弟,挺槍躍出,擔當殿後,力戰今川軍先陣。今川軍見七將忽然返身殺回,且驍勇異常,便紛紛敗退,士氣為之一挫;織田軍見敵兵膽寒,軍心為之一振,紛紛停止奔逃,反攻追兵。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織田軍一舉擊敗追兵,迫使敵人全軍崩潰。小豆坂合戰,織田軍憑藉七武士之驍勇,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重挫了今川軍妄圖吞併三河、西進尾張的意圖,也重創了希望憑藉今川氏勢力企圖恢復基業的松平氏。七武士被後人合稱為“小豆坂七本槍”,從此留名後世。西三河各豪強又紛紛投靠織田氏,只剩下岡崎城孤懸於織田氏勢力包圍之中。信秀在小豆坂反敗為勝,可謂世間罕有。無獨有偶,三年後,另一場同樣反敗為勝的合戰也將在關東的武藏野大平原上拉開序幕。
河越城是關東管領上杉氏在該地區的主要據點,更是連線越後與鎌倉的咽喉要地,位於整個武藏的中心地帶、武藏野大平原的北部,西面和南面的平原一直向遠方延伸,與東邊荒川沿岸的低地相連。河越城有三層樓臺,其十二道城門都直接與本丸相連,城外有護城河,西南背面的兩片平地與橫山城相連。從上杉持朝擔任扇谷上杉氏家督以後,河越城的地位比上杉氏的本城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永年間,對關東地區早已垂涎的北條氏綱向武藏野大平原進攻,攻至江戶城。守將上杉朝興敗逃到河越城中,天文六年(1537)四月戰死,臨死前囑咐兒子上杉朝定為其報仇,奪回江戶城。朝定年輕氣盛,血氣方剛,與叔父上杉朝成兩次率軍攻打江戶城未果。同年七月,他再與北條軍會戰於三木原,上杉軍戰敗,朝成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