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7部分

做得極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鄭和的帶領下,載著2萬多人,航行13萬多海里,向沿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了中國造船業的光榮。87年後,哥倫布才帶著3艘小型的輕快帆船和87人,開始了西方國家的第一次遠航。但鄭和帶著浩浩船隊從西洋航行歸來之後,中國的造船業陷入了300餘年的沉寂。

作為一個擁有3萬公里海岸線的國家,中國的海上實力曾經令人矚目。鄭和七下西洋被視為中國航海事業的盛極階段。但此後明統治者並沒有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並實行更嚴厲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許下海”。

箇中原因為何,後人卻是不甚明瞭,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航海事業從此由興轉衰。中國的國運衰落也從海上開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義者以堅船利炮從海上開啟了中國大門,自此掛著外國旗幟的軍艦在中國的領海和內河橫衝直撞肆無忌憚。

江南製造總局,是江蘇巡撫李鴻章所做的一次洋務嘗試,目的便是讓閉關鎖國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業上跟進西方列強的腳步,起碼不至於被西方列強甩得太遠,從後來的歷史上看效果還是極為明顯的。

只是讓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務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之時,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在政治上卻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紅火一片的洋務運動,難免蒙上一層讓人不喜的陰霾。

……

對於京城發生的突然變故,南方漢人督撫集團有自己的理解:

自咸豐帝駕崩後,外朝之權皆歸六爺(奕訢)矣,於是有叔嫂之爭。四年三月之事,除議政王之銜,以示裁抑。此中機括,不問而知為那拉後之以孝貞(慈安)為傀儡,共削恭王之權,以儆之也。

透過安插在京城的探子,還有恭親王本人親自述說,南方漢人一干督撫也明白了事情經過究竟如何。

一日恭王奏對時,忽不自檢而起立,此則大背朝廷制度。凡臣工召見,不許起立,特立此制,以免臣工或有異常之舉,危及皇帝。太監稟知太后,慈禧大聲呼助,說“恭王起立,恐有異志,以危兩宮”。侍衛聞之入內,引恭王而下,乃下一諭旨,言恭王侵朝廷大權,濫舉妄動,罷議政王之位,開去軍機大臣及其他宮廷要職,總理衙門之差亦撤去。

南方督撫對此流言卻是不以為然,恭王奏對時一般都是起立的。這道子虛烏有的流言,也許是來自於奏對失儀傳聞的誇大。

總之,兩宮太后慈禧同慈安合作,削掉了恭王奕訢的議政王頭銜。並使奕訢明白,他是兩宮太后的臣下。生殺予奪之權,均操縱在兩位年齡比他小的年輕女子手中。搞得好,可以合作;搞不好,下場可悲。

這是慈禧對奕訢的一次政治試探和政治較量。試探的結果,全部剝奪奕訢權力顯然時機不夠成熟;較量的結果,說明慈禧確實握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

奕訢再也不敢小覷慈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其他王公大臣則更是俯首帖耳、心甘情願地拜倒在慈禧的腳下了。

第678章不安分

恭親王在朝堂政爭中遭遇重挫,不僅兩江督撫受到極大影響,兩廣和閩浙官場也沒能逃脫。

所幸吳可一直秉承底調行事風格,加上兩廣的產業佈局也在總督衙門的努力下早早完成,雖然來自朝堂的壓力一下子大上許多,但還不至於像兩江那樣放棄原訂的擴張計劃。

只是可惜了閩浙總督左宗棠剛剛開辦的福建船政,還沒來得及風風光光大幹一場,便因為朝堂變故不得不老實龜縮憋屈得很。

還好恭親王在政治上雖遭磨難,一下子失去首席軍機大臣以及總督衙門首席大臣的地位,被慈禧太后硬生生逼離了朝堂核心圈子。

所幸恭親王雖然栽了個大跟頭,卻依舊還留在軍機處行走,而以他堂堂鐵帽子王的身份,儘管已不是首席軍機,但軍機處上下都要給他面子,總算還保留了不小的影響力,可以替洋務運動繼續帳目奔波。

因為朝堂上的突發變故,使得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聲勢上受挫,幾位洋務派大佬的舉措或多或少都受了些影響,很多計劃或推遲或放緩進度,靜候朝堂下一步風雲變幻再做決定。

就連一向不參合朝堂爭鬥的兩廣官場,此次都受到了一定影響,不少在兩廣地區鋪開攤子的官商紛紛捲鋪蓋撤離,生怕受到朝堂爭鬥影響給身後的主子遭遇麻煩,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吳可在京城最堅定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