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4部分

或許也有人看出了明帝國的外強中乾,或許有人也在加強武備,或許有人在加強武備的同時也在賺錢,但在這裡面,只有趙進用方方面面的法子讓自己的實力更強大,遠遠領先於其他人的強大。

在沒有獲得官方身份前,在沒有立起得到法理承認的旗號前,趙進的組織和武裝充其量是幕僚和民團以及佃戶,但考察其組織其動員力,卻遠比其他地下勢力正規,甚至遠比明帝國各級政府要正規和有效率,先進的擊敗落後的,又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一場場輝煌的勝利上,或者一個個商業奇蹟,比如說,趙進親自創造了幾個巨大的商業都市,將禍亂明帝國的海盜變為合法的海運,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官辦工場和農莊,這些勝利和奇蹟固然值得讚歎,也是趙進走向頂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其實很多勝利和奇蹟並沒有那麼重要的意義,當趙進完全控制徐州之後,取得天下就已經成了必然。

明帝國的領土千倍于徐州,人口也近乎千倍,更不要說徐州沒有肥沃的田地,沒有珍貴的礦產,作為明帝國交通主幹的大運河又已經改道別處,容易氾濫的黃河是巨大的危險,沒有可憑依的地利,因為幾次黃河決口,運河改道,當地的人口也比同等規模的州要稀少,這些都稱不上是什麼基業。

徐州這邊也不是一無基礎,他有著當時明帝國規模最大的鐵礦之一,眾所周知的是,那個鐵礦的女主人就是大漢帝國太祖皇帝趙進的第一皇后,她當時因為家業被人威脅主動和趙進建立了聯絡,在當時堪稱巨大的鐵礦和礦業為趙進軍團提供了裝備,而大量的礦工則比農民更適合成為職業士兵。(未完待續。)

大漢太祖趙進研究(4)

多發的災難讓徐州人民和明帝國的邊疆民族一樣強悍好鬥,不畏生死,不蓄恆產,崇尚武力,這樣的民間傳統也是趙進組織強軍的因素之一。

沒有地利憑依從防守上是劣勢,但如果保持進攻的話,就成了優點,隨時可以開拔出相當規模的力量,當趙進有了一支拿得出手的力量之後,就可以向東威脅明帝國的財賦來源——兩淮鹽場,並且奪取了那邊的廣袤荒地,這荒地是為了給鹽場提供煮鹽的荒草存在的,這片兩倍于徐州面積的荒地成了趙進最初的領地,趙進在那裡設定了屯墾莊園,收攏明帝國的災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讓他們為自己生產糧食,並把這些奴隸變成了自己計程車兵、工匠、甚至官員。

明帝國對士紳極為重視,但這種重視變成了對帝國本身的殘害,想要依靠士紳們作為政權的延伸,所以給他們種種優待,不過這種優待在出身於士紳階層的文官運作下,變成了只有權利沒有責任的狀況。

士紳們拿走了好處,所有的義務和責任都由平民承擔,這就導致了極為惡性的迴圈,在趙進奪得天下之前,這種惡性迴圈已經快要摧毀明帝國的基礎,並且導致全盤的崩潰,將士紳階層看成統治的同伴和同盟軍,卻導致了這等惡果,這個教訓誰都會看得很明白。

明帝國的軍事階層也是個笑話,過二百年的歷史中,閃亮的將星寥寥無幾,各處的駐屯軍和世襲軍官們變成了寄生在體制上的蛀蟲,他們對於軍事一竅不通,卻成了侵吞軍田的地主,這樣的階層和士紳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隻吸取利益,不創造價值,不負擔責任的廢物。

無論文武都依靠不上,皇室依仗為夥伴的階層本質上卻是統治的摧毀者,明帝國的結局可想而知,在這個惡性迴圈下被不斷壓榨摧殘的平民百姓,活得無比悽慘,被迫從自己的家鄉離開流浪,破產破家,無處可去的民眾在明帝國有個官方的稱呼“流民”,官方對“流民”的態度很冷酷,往往是驅趕和置之不理,甚至會武裝剿殺。

流民的組成中有很多是貧苦階層,他們對稅賦的變動和自然災害沒有任何的抵抗力,但也有很多自耕農,他們的抵抗力不比前者強太多,他們的土地和家產也是當地豪強的侵吞物件,諷刺的是,如果稅賦變動和自然災害加劇,中小地主也會破產破家,在這一階層中,就有士紳,衛所的軍戶,也就是明帝國的軍方農奴同樣是流民的組成部分。

有了知識階層和軍事人員的加入,對體制充滿了怨氣的流民團隊往往會成為威力巨大的破壞者,更不要說,在大明處處都有居心叵測的邪教存在。

從趙進拿起武器到他統一天下,親身參與大部分戰鬥和戰爭的敵人都是流民和邪教團體,等到趙進的團體強大之後,很多戰鬥已經不用他參與了

眾所周知的是,趙進的第二皇后木淑蘭女士是聞香教,也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