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刻的危難當中。奮不顧身的戰士們在亂石中搜救。“有人還活著嗎?”拿了話筒,扯了嗓門,他們這麼喊著。即便有微弱的聲響,也是一線希望。親人哭泣著,孩子呼喊著,沒有人知道地震中心汶川地區到底死傷幾多生命。連夜的大雨,沖刷了泥土的封蓋,未散的陰霾死命圍住汶川的面容。

所有人都在祈禱,所有的期盼都是一個詞句——活著,活下去。

是的,活著,就有希望。即便在廢墟的掩埋下,我們可以暫時沉默,但云層後的那抹陽光一定能夠再來。

“支援災區!”在10個小時之內成為了上億人行動的目標。一直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我們每一位國人只要奉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這份愛,在陽光下,就會瀲灩成燎原的大慈大悲。個人的心意可以與你的,你們的,我的,我們的心意融匯為一條波瀾河流。這條河流,延綿不息且奔流入海。而這片海,就叫做人內心的“大愛”。

斷壁殘垣只是暫時,災區艱難只是暫時,傷痛離別只是暫時,而這份記憶會是永遠。在若干年後的5月12日,我們會去悼念,我們會去懷念,我們更會去給自己的後輩們講述當時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相連。2008,是一個對於中國人不同尋常的年份,不論是冬季雪災、春季股災,還是聖火受阻、手足口病、*蠻行,中國人的歷史必然是不平凡的。也正是在這不平凡的歷史中,人的價值與力量才可以彰顯地更加有血有肉。

夜晚,點支蠟燭,讓心情沉默。喧囂,雜念,輕輕抹去。唯一存留的,是那份沉靜與悲思。祝福四川,祈福汶川。那句聲音,一直流傳:你在,我在,我們同在。。 最好的txt下載網

守望本心山和月

夏日,一夜清涼。白日裡的喧囂、氣躁,都會在暗夜,逐漸消弭。

“5 12”被定為國殤之日,而全國默哀日間的默哀、淚水、祈福,在那刻,沒有國界。朋友轉發來簡訊,為了舉國哀悼,請在默哀日間儘量穿素衣玄服。黑白之色,最能體現東方人沉重的心理承載。06年的11月,父親的葬禮上,我披麻戴孝,淚流不止。那時的悲愴,是親情離別,是生死相隔。而今天,舉國的素色噤聲,為的,是已經逝去的近4萬生靈的惦念。

“相逢何必曾相識。”去看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拍攝地在都江堰市。瓦礫、廢墟、恍如地獄般的摧殘,讓觀者唏噓惋惜。魯豫在倒塌的學校殘骸間行走,找到了一個書包,裡面還放著書包主人的同學留言簿、化學課本、文具。。。也許,這個孩子在5月12日的下午課堂上,還期待著放學後奔到精品店,買下心儀已久的風鈴;也許,孩子的母親已經開始在家裡準備晚餐,並且等著告訴孩子,週末時,打算帶她去青城山遊玩。。。

有太多太多的假設,有太多太多的省略,我們只是假象著在“5 12”下午2點27分時,還發生著什麼;而就在2點28分時,一切分崩離析。

此刻,汶川等地的廢墟邊上,還停留著久久不肯離去的父母,他們竭盡嗓音,喚著孩子的名字,喊著“回來、回來”的字句。焚香、遺物、燈燭、守望,因為天災難免,因為生命短脆,所以,當全球華人都在關注死亡數字時,在數字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做個假設,如果我們在毫無預感的情景下,天崩地裂,樓板抽塌,然後被無情地蓋在水泥爛板之間,那刻,你會怎麼做?再假象,上百斤的重物堆在頭頂,沒有足夠縫隙逃出生天,黑暗、雨水、鼠蟻、土塵,種種引人麻頭的情景都會出現,緊緊裹纏。等,是唯一可以做的。等著去生,等著,去死。

每天都會吃飯,而每每看到災區的報道,我不再有好胃口。每天都會考思,但看著畫面裡悲劇的上演,我不再去抱怨瑣碎、煩悶。死者已逝,生者承受。這份承受,也許比死更為苦痛,但是,生者需要的,是內心的慰藉、引導,並能夠明瞭“生”對於“心”的意義與重量。

山河仍在,星月黯然,光亮甦醒,守望永在。

廢墟中救出一位青年女孩,他的男友緊護身旁,脫下僅有的短袖,蓋在愛人身上。女友昏迷,男友在一旁用話語鼓勵。表情上的那份焦慮,內心中的那份不捨,都掛在眼神上,眉宇間。記者問,如果她醒來,你的打算是什麼?男子答,我相信這份愛是一生一世的。

當一份情愛,跨越生死邊緣,不用言語,不用承諾,這段悲喜插曲,足以驗證愛情的篤定。我們總會嘲笑都市裡小打小鬧的任性、負心,我們總會憐憫為愛生、為愛死的痴傻個體,但,倘若經歷生死,平安之後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