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步卒,擺明了一副持久戰的架勢。而對於這種情勢,一心想拖延時間的嬴虔也樂於陪他們玩,每日裡也只點出一萬騎兵,三萬弓弩和一萬步卒,在少梁山地的西面練習排軍佈陣。

抵達少梁大營後,吳狄把將輕兵步兵換裝成騎兵的事務完全交到了大哥的手裡,自己獨建一營,要了軍中的銅匠、鐵匠、木匠還有從河西各地臨時徵召而來的泥瓦匠,開始了所謂的“研究”!

就吳狄看來,將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輕兵和步兵臨時換裝成騎兵,在提升戰力方面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卻也符合現下的實情。秦不同於趙、魏、齊、楚等國,由於久居北方,秦人和韓人一般,雖然市井百姓,庶民奴隸都不是在馬背上長大,可天生就具備了駕馭駿馬的天賦,這就和沿海聚居的民族天生就是弄潮兒一般。(沿海土著個個會水,請無視暈浪的北方人和混血兒!)

而且騎兵在這個時代無論如何發展,都依舊屬於輕騎兵的定義範疇:騎兵作戰的主要表現形式僅僅表現為萬馬踹陣和長途奔襲!騎兵的主要作戰手段就是騎著戰馬以極快地速度衝入敵人陣中,然後跳下戰馬與敵人玩命。那戰況就和當初渠梁帶著三百死士突擊公叔中軍大時死士們直接從戰馬上飛躍撲入護衛們的戈林矛山一般。

而接受過專門訓練的騎兵,則在戰鬥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專門的騎兵都是穿有皮質甲冑,其次配有長戈、長矛、長等長兵器並且配有短劍,主要以長兵器衝擊敵軍戰陣,短兵器馬上殺敵。而步卒上馬換裝而成的騎兵卻是連簡陋的皮質馬鞍都沒有,如當初吳狄一樣只是在馬背上墊一塊麻布便算完事,可以稱之為輕騎中的輕騎!

眼下六國軍制,齊國還死抱著萬乘之國的虛名不放。強在車騎。而騎兵有燕、趙、韓,步卒則是楚、魏,其中魏國武卒兵制,實際上就是後世重甲步兵地前身雛形。武卒由魏國的吳起首創。就當時來說是非常強大,吳起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冑,執十二石之弩、揹負箭矢五十。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凡入選武卒軍士,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

當然,就吳狄所得到地真實情況來說。首先這所謂的“十二石”只不過是古人的訛稱。所謂韓國十二石強弩的射程六百步(秦尺=厘米。六百步=828)實際上只是一百六十步地射程而已。因為據推算,西漢時的軍制大黃弩(漢制的十石弩)射程才達三百步(四百米)。宋時著名的神臂弓才能射三百四十步(四百七十米),超大型使用機械力量發射地床弩射程才能達到千步以上。

因此,所謂的戰國時最強弩射程六百步的說法,已經被確認是謠傳:總不能從戰國時代發展了十多個世紀到達宋代之後,弓弩地射程反倒大踏步地倒退了!

而且就在上次地少梁之戰上,經過吳狄親自現場觀察,也沒發現魏軍的弓弩射程比秦軍地強上多少。倒是他採用了兩副弩臂駁弦改裝的無敵弩卻是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跨時代設計。實際上,如果沒有與之配套的輪式織弦技術,雙弩臂的無敵弩也是無法在現有弓弦配套下發揮持久戰力:古時弓弦,多是以動物的筋條結合絲麻如麻花辮一般編織而成,少量的一些弓弦也可能全用絲麻,而輪式織弦技術卻是從匈奴時代的馬尾織弦法演進而來。

將軍務放下之後,吳狄便一頭扎進了材料堆裡,謀劃著到底用什麼技術研發出切合眼前的戰具,什麼洲際導彈、彈道導彈、核彈、氫彈、中子彈肯定得暫時先放到一邊,手槍、步槍、機關槍也是想都不要去想,即便是黑火藥這個熱兵器時代的始祖,吳狄也沒把握能確信自己能管得住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

也在這時,吳狄的腦子裡卻想起了三個人來,分別是墨子、公輸班和項少龍。

墨子和公輸班,一個是中華本土原始力學、幾何學、物理學的鼻祖,另外一個是後世木匠們入門之時必須頂禮膜拜的木匠大神,這倆人在戰國時代最為牛逼的事例,便是一個能造守城的良器,一個善造攻城的戰具。對於這兩人自然不需介紹太多,而項少龍這傢伙之所以讓吳狄想起,是因為《尋秦記》中的子令和魯公秘錄。子令裡藏有墨子兵法和劍法的事情吳狄是打死不信的,但魯公秘錄卻是很有可能確有此物。

思來想去,這些東西卻是水中之月,畫中之餅(當時有絹畫了,見龍哥的《神話》!),無以為繼,吳狄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便只有投石機了。

而且,吳狄還不準備直接造出使用槓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