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本土五百公里處,才能監視整片海域,而在這裡極易遭到日本戰鬥機攔截。
最後,也有騰耀輝的一點私人想法,即第三護衛群靠近後,要麼讓周渝生指揮的潛艇去收穫戰果,要麼讓第二艦隊轉向迎戰。在艦隊與潛艇參戰之後,再出動航空兵,奪取區域性制空權。
事實上,當時商定的結果也是如此。
即在確定了第三護衛群的行蹤之後,由航空兵奪取區域性制空權,驅逐伴隨第三護衛群活動的反潛巡邏機,讓潛艇出擊。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空軍的作戰壓力。
按照這套作戰計劃,在六月二日凌晨一點之前,只有周渝生調整了潛艇部署,擴大了釣魚島北面的潛艇巡邏區域,把陪伴東海艦隊作戰的那艘093級攻擊核潛艇派上去,充當對付第三護衛群的主力。
當時,楊禹方把重點放在了聯合艦隊上。
凌晨一點左右,也就是在收到“海龍”號報告後大約四個小時,隨著當晚的第四次戰術偵察情報到手,騰耀輝改變了戰術安排。
牧浩洋的判斷沒有錯,擔任佯攻的不是第三護衛群,而是聯合艦隊。
到這個時候,聯合艦隊不但沒有加速,反而調整了航線,沒再奔向釣魚島,而是在沖繩西面大約一百公里處轉向北上。
即便只是戰術轉向,比如發現中國空軍的戰術偵察機之後,故意轉向麻痺對手,聯合艦隊也不可能在第三護衛群之前到達。
當然,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第三護衛群仍然以三十節的速度衝向釣魚島。
只要證明了這一點,就能肯定牧浩洋的判斷準確無誤。
更重要的是,能夠由此推斷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作戰目的。要知道,此時東海艦隊已經越過了釣魚島。如果第三護衛群沒有調整航線,那麼其襲擊物件就不是東海艦隊,而是後面的第二艦隊。
日本海上自衛隊為什麼要襲擊第二艦隊?
騰耀輝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讓楊禹方安排偵察機,儘快確定第三護衛群有沒有像牧浩洋判斷的那樣,直接殺向釣魚島。
當然,在執行命令的時候,楊禹方肯定得考慮到其他情況。
偵察機起飛後,海航的兩架J…200也緊急出動,在空軍提供的八架J…20的陪伴下向東海腹地飛去。
因為J…200的巡航速度不到七百公里,所以不用急著派遣制空戰鬥機。
考慮到,ig…31是純粹的戰術偵察機,只配備了航空照相機,原配的火控雷達早就被拆掉了。即便沒有拆掉,這種用來攔截高空高速轟炸機的雷達也不具備對海搜尋能力,在偵察中派不上用場。
楊禹方隨後又派出了四架J…11C,用來擴大戰術偵察範圍。
不管怎麼說,J…11C的速度比J…200快得多,而且在使用火控雷達時,能夠搜尋前方一百二十度區域內、二百五十公里範圍內的海域。如果第三護衛群以防空編隊航行,探測距離還能增加幾十公里。
更重要的是,J…11C在執行戰術偵察任務的時候,能夠全程超音速飛行。
使用117發動機後,J…11C在攜帶兩具大型副油箱與一具航空偵察吊艙的時候,起飛推重比超過一。在用掉了副油箱裡的全部燃料、拋掉副油箱之後,J…11C能以一點三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內部油箱裡的燃油以兩馬赫的速度飛行一千一百公里左右。
對於偵察半徑大概為八百公里左右的任務來說,基本上可以確保全程超音速飛行。
這樣一來,J…11C能在四十五分鐘之後發回確切情報。J…200起飛之後,需要一個小時到達戰區,還要十五分鐘進行搜尋。
在高強度交戰中,半個小時的意義非常重大。
只是,在此之前,楊禹方就收到了J…200發來的訊息。
雖然是戰術預警機,但是J…200採用的是Y…8…900的機體,比E…2D大得多,不但有更多的指揮控制檯,還能額外搭載一些電子裝置,比如專門用來蒐集無線電訊號的被動探測系統。
首先起飛的那架J…200爬升到一萬米的巡航高度後,沒有立即啟動雷達。
隨即,這架預警機就截獲了E…3G的雷達訊號。
從理論上講,只要兩架飛機飛得足夠高,電子偵察機能在相當於預警機探測距離兩倍的地方截獲預警機發出的雷達訊號。
因為預警機飛得不是足夠高,所以實戰中往往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