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我們要常常傾聽自己的回聲,檢討自己哪些話說得對,說得文明,哪些話說得不對,說得不文明。我們不要當著孩子說不應說的話,更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記住,孩子就是父母的回聲。
學會傾聽,對方就會開啟心扉,世界就會向我們開啟新的視窗。
4.財富之四……會說話的嘴巴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學會說話。
說話是一門學問。
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學會說話。會說話是與別人溝通的一種重要能力。想讓孩子成為會說話的現代人,要注意些什麼呢?我來說說我的體會。
一、敢說話才能會說話
當一名“知心姐姐”,經常要面對眾人講話。尤其是1986年孩子們強烈要求“知心姐姐”從報上走下來,我創辦了“知心姐姐諮詢活動”,參與創辦了“知心電話”,經常要登上講臺,面對孩子、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談我對人生、對教育的看法,向成人傾訴孩子的心聲,向孩子轉達成人的期望。
我最先要克服的是當眾說話的恐懼心理。記得我第一次上臺講話,看到臺下黑壓壓的人,緊張極了,渾身打顫,手腳冰涼,腦子裡一片空白,把背好的詞全忘了……最後,只好拿出稿子來唸。
後來,我拜訪了著名的故事大王孫敬修老師。孫老師向我傳授了當眾說話的幾點“秘訣”。
一是講話要吸引人。如果上場時會場亂哄哄的,你不必大喊大叫:“大家安靜……”這樣,即使暫時安靜了,你的講話不吸引人,場上還會亂起來。面對第一排關注你的孩子,你先小聲講一個故事。一會兒,孩子們笑起來,後面孩子就會急了:“孫爺爺說什麼了,我沒聽見……”帶著遺憾,他們的注意力會全集中到臺上,生怕再落下什麼有趣的事。這樣,場上自然會安靜下來,你便可以言歸正傳了。
二是眼睛不必去看那些不聽講的、交頭接耳的、睡大覺的,你如果注意看他們,就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你只要選定一兩個表情豐富、能與你互動的人,即你笑他也笑,你難過他也會掉淚,你激動他會鼓掌的人……面對這樣的人,你會始終情緒飽滿。
三是如果你實在是一見人就緊張,那不如把臺下的人頭看成是蘿蔔、青菜、土豆,視而不見,完全進入自己的狀態,全神貫注地去講,也能夠引人入勝。
孫老師的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跟孩子說話實在是一門大學問,難怪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都愛聽他講故事!
我開始一邊實踐,一邊摸索。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終於找到了克服恐懼的三個方法。
(一)深呼吸法。上臺前先做30秒的深呼吸,這樣可以提神,也可以起到為自己“打氣”的作用。
(二)自我暗示法。往臺上走,心中反覆告訴自己:“我很棒,講話算什麼,我能行!”
(三)主動交流法。主動與臺下聽眾交流,語氣恢復到正常說話的狀態,不拿腔拿調,不時用提問法請聽眾參與。這樣,心情就會放鬆,也會引起臺下共鳴。
現在上臺講話,無論有多少人聽我都從容不迫了。
二、練說話就能說好話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說話的能力,透過勤學苦練是可以提高的。有一個孩子,小時候說話結巴,老師、同學都笑他,可他卻立志要成為最有魅力的演說家。他喜歡看書,也喜歡到法庭聽別人辯論。平時,他看到樹林就對樹林說話,看到小狗便對小狗說話,隨時隨地在學習演講,後來,他的理想真的實現了。
有些小孩說話結巴,很讓父母焦急。其實,說話結巴的人往往聰明,思維能力強,由於“心理語速”比“口齒語速”快,才出現語言表達不連貫的現象。越是急於表達,就越害怕表達,於是便結巴起來。
我兒子小時候說話也有點兒結巴。我提醒他:“慢慢說,別結巴……”結果,他結巴得更厲害了。後來,我意識到:你提醒他“別結巴”,實際上是在提醒他“你結巴”,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我索性不去理會他這個毛病了,他說什麼我都耐心聽,慢慢地,他結巴的毛病好多了。
六歲時,兒子從幼兒園畢業了。我參加了他的畢業典禮。
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上臺表演節目。
我擔心地想:我兒子能演什麼呢?他說話結巴……
出乎意料……兒子大大方方地跟一個小男孩表演了相聲!他倆幽默的語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驚奇地發現,5分鐘的相聲,兒子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