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四處漂學的。”秋衣淺淺地笑了一下說,“我一生最愛碑文篆刻,三十年來,只要有空,我就挑一擔空籮筐在窮鄉僻壤、古嶺老山四處轉悠,遇著年代久遠的斷石殘片,我便拾起來放進籮筐裡,遇見好的碑刻,就將它拓下來。遇上拓工,我便細心地一旁觀摩,把他們的技術偷學過來。就這樣,三十年來,我也蒐羅了幾十塊珍稀古石,拓下幾百件上等碑刻,無形之間,拓技也精了。”

這是少見的有趣人:愛好如此高雅,行為如此獨特,且好詩詞懂醫道,值得與之交往!

張之洞站起來,誠懇地說:“我和你志趣相投,我想與你交個朋友。你方才給我解了暑,我也感激你。我邀請你到我家小住兩天,我們多談談話,我也藉此表示點謝意!”

秋衣問:“你家住在哪裡?”

“就住在城裡。”

“好吧!”

吳秋衣也起身洗洗手,拍了拍身上的舊布衫,什麼也沒帶,便和張之洞等人一道離開了上清觀。從一路上的談話中,張之洞知道吳秋衣今年四十五歲,從小在藥鋪裡做抓藥的小夥計,天長日久,也便成了半個醫生,一般的常見病,他都可以治得好。工餘則好讀詩詞古文,尤愛書法篆刻,此興趣幾十年來不衰。八年前,妻子去世,即未再娶,兩年前獨生女出嫁。從那以後,他也便辭了藥鋪的事,靠著積蓄和替人治病的收入,專門去尋找和拓印古碑古刻。

進城到了九眼橋鬧市區,張之洞指著一邊一個蹲著大石獅的衙門說:“我就住在這裡,我是這裡的主人。”

大根對吳秋衣說:“這是學政衙門,我家四叔是學臺張大人。”

“哦,你就是學臺大人,怪不得對古碑帖知道得這麼多!”言談中,吳秋衣得知張之洞的金石學問甚多,心裡一直在猜想,此人很可能是尊經書院裡的一位教書先生,或者也可能是城裡裱畫鋪、古董店裡的一個行家,卻不料,竟是學臺大人。“我叫張之洞,字香濤,我們是朋友,你不要叫我大人,叫名叫字都行。”

“好,好,我是個沒受過正規教習的散淡人,也不懂士林和官場的禮儀,我不習慣叫什麼老爺、大人。你貴為學臺,我賤為藥工,但你若真正願意與我做朋友的話,那我們就應該是平等的。今後你直呼我的名,我也直呼你的字。”

“最好,最好!你這種性格我最喜歡!”

張之洞邊說邊拉著吳秋衣進了衙門。

楊銳和大根都還從沒有見過這樣的平頭百姓。他們想象中,吳秋衣一旦得知與他說了半天話的人竟是四川的學臺,必然會驚駭莫名,誠惶誠恐,因為所有的小民見了官家都是這樣的,吳秋衣卻不這樣。大根把他看作怪人,楊銳稱他為奇人。

第二章 燕山聘賢(9)

吳秋衣在衙門裡住了兩天,張之洞將他平生所藏的字畫碑帖都拿出來讓吳秋衣看。吳秋衣邊看邊評,爽直尖刻,許多評議都很有見地,張之洞為得到一個好朋友而快樂。

臨走的時候,張之洞說:“我們倆都是鰥夫,你可常來我這裡坐坐說說話。”

從那以後,吳秋衣真的常來做客。一襲布袍,滿身塵土地出入學政衙門,引來不少世俗人的好奇眼光:學臺與藥工成了好朋友,真個是難得!

後來張之洞與王夫人結婚,居然也把這個布衣朋友請來坐在貴賓席上,吳秋衣磊磊落落的,也不以地位卑下而自慚。他還是照常來張府,於是與好繪畫書法的王夫人也成了朋友。

離開成都回家前夕,張之洞送他二百兩銀子,資助他的脫俗事業。吳秋衣也不推託,坦然收下。就從那以後,張之洞再也沒見過吳秋衣了,但常常會想起這位與眾不同的布衣之交,不料他今天竟突然出現在眼前!

吳秋衣告訴老友,去年夏天他沿著漢唐時代的劍閣大道,離開四川到了關中平原,然後再從陝西到河南,從河南到直隸。這次遠遊的目的,一是行萬里路以廣見聞,二是到京師來看看老朋友。進城後才聽說老友已升山西巡撫,多方打聽才找到家來,幸而尚未離京;但這未離京的緣故卻是因為夫人的不幸故去,真讓人悲哀。吳秋衣勸老友節哀,即便不能接受,也要強迫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對這種生老病死之事要達觀看待。張之洞感激老朋友的一番真心,親人棄他而去的事,已經歷好多次了,雖痛苦,但還不至於頹喪,何況眼下正有大任等著,必須打疊精神迎接繁劇。張之洞邀請老友和他一起到山西去,幫他做點事情。

吳秋衣想了想說:“官場上的事我實在不能為你幫一點忙,我這次就不隨你去了,我要在京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