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周和佘表領兵在怪蟒山口堵截,你在後面追殺遼軍的散兵逃將就可以了。可是王金剛追到浮雲山,正遇石敬遠和劉知生堵截遼兵,他幫著石敬遠和劉知生收拾一下遼軍殘兵敗將,就兵分一處,又奔怪蟒山的方向追去。小諸葛呼延鳳早已料到,耶律德光若從怪蟒山口逃脫,定走小路奔羊角灣。把王金剛打發走了之後,就和楊袞領兵直奔羊角灣埋伏起來。呼延鳳這一“寶”還真押對了,耶律德光果然想從羊角灣這兒脫逃。
耶律德光一看,楊袞領兵將他包圍起來,嚇得真魂出竅,也不跟楊袞搭話,乘楊袞的火山軍正在縮緊包圍圈兒的時候,忙給耶律休哥遞個眼色,接著狠一踹鐙,撒馬闖了出去,跑到黃河岸邊一看,河水浩浩蕩蕩,波浪澎湃奔騰,好象要把自己一口吞掉。再往岸邊看看,沒見一船一人,然後回頭一看,楊袞和呼延鳳帶領軍兵正奔自己追來。不由嘆道;“吾身逢絕地矣!”兩隻老眼也“刷”地一下淌下淚來,接著“嗆啷”一聲,抽出寶劍,就要拔劍自刎。
耶律休哥急忙上前把劍奪下:“父王,千萬不要尋此短見。寧肯和那楊袞拼死,也不能如此了卻你一生啊!”這兩位難子難父,坐在馬上,互相抱住了頭,“嗚嗚嗚鳴”大哭不止。
正在這時,忽聽有人喊道:“老郎主,不要驚慌,看我來也!”
耶律德光和耶律休哥急忙撒手,順著聲音一看,乃是自己的水軍都督齊木文帶著幾十水兵划著一條大船,從蘆葦叢中駛來。
原來耶律德光兵進中原以後,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便叫水兵都督齊木文備船領兵駐在黃河渡口,以應敗退需要,齊木文得知郎主兵敗,估計老郎主不走黃河渡口,就走羊角灣,而走羊角灣的可能性最大,這才叫水兵副將領些水兵乘船在黃河渡口等待,自己就領部分水兵,乘只木船,來到羊角灣這兒接應。
耶律德光見船如見救星,當即打馬來到岸邊,等船靠了岸,就和耶律休哥等十幾個殘兵敗將上了渡船,忙向彼岸駛去。
羊角灣的黃河很窄,等楊袞帶兵追到何岸,耶律德光的船已靠岸了。眼瞅著耶律德光逃遁,鐙中跌足不迭。
這時,高行周、劉知生、石敬遠、佘表和王金剛領兵趕來,聽說耶律德光過河逃走,也都後悔不及。大兵合到一處。楊袞、呼延鳳和眾將商量一下,當即決定,就地紮營,埋鍋造飯,歇息一夜,明日籌備船隻渡過黃河,然後兵進幽州。
楊袞率領大軍開到幽州附近,先掃幽州外圍。耶律德光率兵頑抗。楊袞的火山軍且戰且進。經過十數個月,才把幽州拿下。耶律德光率軍往東逃去。楊袞繼續掃蕩遼軍。
漢王劉知遠在太原解圍之後,就回汴梁。後來遣使到幽州宣旨,叫楊袞速回汴梁,要封官職。楊袞透過太原解圍,才知劉知遠這個皇上,鼠肚雞腸,無情無義,耳軟心活,毫無主見。不想侍這昏君,便叫來使轉奏漢王:“我楊袞今後‘聽調不聽宣’。”意思是說,為了顧全大局,你這個皇上可以調我去殺入侵之敵,願繼續為收復燕雲而戰,但決不接受加封,更不接受宣召。劉知遠聽了,無可奈何。正是:
愛國愛民惡漢皇,赤膽忠心抗遼邦。
激勵後輩楊家將,人人效仿火山王。
後記
《火山王楊袞》是講述“楊家將”的先祖楊袞的故事。“楊家將”的先祖、楊繼業之父,史實上乃是殘唐五代時期的北漢麟州刺史楊信。但是,在傳統評書和戲曲裡,那把楊信說成是楊袞。
傳說火山王楊袞是殘唐五代時期的一位愛國名將。但現存元刊本《新編五代史平活》和明刊本《殘留五代史演義傳》中,卻沒有火山王楊袞的故事。只在清人吳璿據話本《飛龍傳》改編的小說《飛龍全傳》第五十回,才提到了關於楊繼業之父楊袞在清代的戲曲中,有《楊袞教槍》、《銅錘換玉帶》等劇目。傳統評書《天漢山》中,有一段楊袞幫助高懷德、高懷亮兄弟團圓的故事;在《趙匡隊演義》“二下河東”裡有“泗水關趙匡胤會楊袞”、“走線銅錘換玉帶”的故事。
火山王楊袞,因其處於梟雄爭帝、外敵入侵的五代時期,百姓受著內憂外患雙重塗炭。當時真正的英雄,不受帝王制約,只靠結友聚眾創業圖存。這就使楊袞形成了既反梟雄、皇帝,又反外敵入侵,更重朋友義氣和熱愛平民百姓的博大胸懷。其次,也是由於楊袞所處的時代,決定了楊袞的性格既有倔強、大膽、寬厚、百折不撓的一面,又有莽撞、自負、好勝、放蕩不羈的一面。我們力圖透過對楊袞成長過程的描寫.運用一些生動具體的情節,塑造一位性格既高尚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