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動,《琴和簫》卻不應該再受到苛責了。這是記錄了作者感情的一篇好作品。
確實,孫犁是一個不善於自我表現、卻實在具有豐富的內在感情的人。華北文藝會議上,他雖然“默默”,想得倒不一定少。
妻子秋後又要生產了,他為她買了半斤紅糖,然後就踏上了歸途。冀中鄉下習慣,認為紅糖對產婦有特殊的滋補功效。
同行的還是方紀,經過束鹿時,他們在方家(其實是馮家,方紀原名馮驥)吃了方紀的母親為他們做的當地特有的豆豉撈麵,味道之佳,使他至今不忘。
方紀的家庭是中農,抗戰時祖父當村農會主任,遭日軍殺害。還有兩個叔父也被殺害。他自幼托養在外祖母家裡,常聽她講故事。據他自己寫的《傳記》①說:在延安,“曾得到了毛澤東同志親自提筆改稿的榮幸。毛澤東同志在我寫給《街頭畫報》的一篇評論稿中親自改稿,親自添寫了這樣一段話:‘可悲的是有這樣一種人,對於魯迅先生的思想並未好好的研究,自己錯誤了又不好好的反省,一味拿著別人的死骨頭,當作自己的活靈魂,恐怕魯迅先生在生前對這種人也不過是敬鬼神而遠之。’”
“文革”出後,方紀健康情況很不好。有兩次開會的時候,孫犁看見了他,看他走路、簽名那樣吃力,孫犁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並且以年長之身,攙扶了比他更弱的夥伴。“文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