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清忽然祭出大招,提議採用科舉制選拔官員。
她洋洋灑灑寫了幾十頁厚的摺子呈給皇帝,詳細闡述了舉薦制的弊端和科舉制的好處,並還制定了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明細規則。
皇帝不置可否,但是她命宮人將這份奏摺完完整整的拿在朝堂上來讀給百官聽,又令眾人各抒已見。
此事震驚朝野,朝中大臣的意見分成了三派。
一派自是掌握實權的朝臣強烈反對,以王珺為首。
這一派的官員全部來自世家大族,如今在朝中又位高權重。反對的原因很簡單,自然是因為舉薦制一除,直接損害他們的重大利益。
一派是年輕官員,以周笙為首,大力贊成科舉制。
贊成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這部分官員血氣方剛,雖然大多數人也出自世家,可因為長期得不到發言權,在六部之中也沒有實權,自是想要渾水摸魚。簡言之,叫做“起鬨”。管它好還是不好,錯還是正確。他們想將水攪得越渾越好。
另一方面,有人心存幻想,認為官員選拔的方式只要改革成功,說不定哪天官員考核升調變也跟著改,那自己便有出頭之日了。以後但凡升遷者再不是憑資歷,憑家世,而主要憑真本事。還有,他們認為那些身居高位者,吃著皇糧不幹事的,也應該早早將其攆走。
最後一派是中立派,不聲不響,既不反對,也沒有說贊成。
這部分中有些人心裡自是很贊成改革的,比如離炎和林顯;有些人是屬於年紀很大了,只貪圖拿著朝廷的俸祿過個安逸的晚年,不想晚節不保的人,比如刑部尚書姜鳳竹;剩下的人是屬於成精的老油條,形勢不明朗前,哪一派都不想得罪的,以左相和右相為代表。
離炎知道離清提出的這個科舉制肯定是來自碧落之口,說不定那奏摺內容都是出自他的手。
之前碧落就已經對她說過,若是她不去向朝廷提議此事,那麼便讓離清去做。
離炎明白碧落的意思,槍打出頭鳥,萬一大家反對得厲害,遭殃的是離清,而非她離炎。
離炎當時有些猶豫,只說:“害人之心不可有。”
碧落卻回道:“怎麼會是害人?若事情能成功,千千萬萬學子莫不感恩戴德。既能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也能令離國朝政清明。這是無盡的功勞啊。”
“再者說,要不要去遞奏摺,那是清王自己的選擇,我們沒有逼她。即便事情不成功,但是丟擲了這個東西,她就受益匪淺,必定能收穫一大批年輕學子的擁戴,她在民間的威望就更高。所以,這不是在害人。”
碧落的話自然沒錯。
由於這科舉制本身是好,離炎便沒有反對碧落這麼幹。而她自己因並不想要去爭權奪利,便沒有在金鑾殿上發聲支援離清。
但是,沒過幾天,俏佳人卻搞了個類似問卷調查的東西,問了些諸如你覺得科舉制好還是舉薦制好,你覺得舉薦制的優點缺點分別有哪些,你覺得人才選拔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等等問題。
這份調查問卷一出,導致廣大人民群眾都知道了有人提出用科舉制這麼個新東西選拔人才的方式,引發了全城熱議。
其中最熱衷討論此事的自然是廣大學子。
由於舉薦制下,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而科舉制卻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這與舉薦制大相徑庭,它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舉薦制,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為此,讀書人莫不交口稱讚。
大量的學子們開始在民間自發組織聲援離清的科舉制;還有的人竟然找門路託關係,實施萬人請願;有些正直忠誠的官員也贊同此事,加上讀書人的攛掇,她們便聯名上書,請求皇帝廣開科舉……
由於聲勢浩大,導致朝廷不安。
並且,這件事情開始發酵,慢慢就擴散到了全國範圍內,鄰國也有人知道了離國這一重要改革計劃。
有些人開始追溯訊息洩露的源頭,俏佳人漸漸引起了朝廷的關注。
好在那些人以為是清王所為,反對派就直接將矛頭對準了離清,倒沒有深入追查俏佳人的東家以及釋出這一訊息的背後主使人。
不過,離炎還是找碧落認真的談了一次話。
“我知道你是想要科舉制實施成功,以求打破離國實權分配的固有格局,好讓我能從中得益。雖然你用的這種方式委